面临信息不对称和安全问题等困惑
去年的学雷锋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私家车组建的200辆雷锋车安装上Q版雷锋头像车灯集体“上岗”,免费搭载顺路师生。一年试运行下来,当初庞大的车队如今真正活跃的却只有寥寥。信息不对称、安全问题等成为了雷锋车的困惑。
勤奋车主每天搭两乘客
最勤奋的明星车主非上海交大学生处处长朱健莫属。从雷锋车“首发”的那天至今,朱健总在每个工作日的清晨和夜晚准时守候在徐汇和闵行的校车站,为没有赶上校车的师生提供服务。去年12月25日,朱健的雷锋车迎来了第500名乘客,这意味着每天有两名乘客搭载上车。
像朱健这样的“勤奋车主”在交大还有五六位,在他们看来,雷锋车“一举多得”:降低私家车空座率、有效节约了资源,又为师生拓宽了交流空间、加深师生感情。更重要的是,雷锋车让“学雷锋”的精神真正穿行在每一天的生活中。
一些需要跨校区、来回“闵行校区—地铁站”的学生,或是初次到交大的客人和学生家长都成为“雷锋车”的受益者。保卫处的校园巡逻车有时也加入雷锋车的行列,而且“生意”比私家车还要好,保卫处的王健曾在一个月里搭载了二十余个乘客。
车厢小空间交流好平台
在校区之间搭载师生的雷锋车主们发现,小小的一方车内空间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一位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曾在雷锋车里和学生交流“如何找工作”;一些不同院系的师生也因为雷锋车而交流起来。搭过雷锋车的学生小陈感慨:“在狭小的车里面,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好像更近了,很多话都能敞开说,这种感觉真是非常奇妙。”
信息不对称是首要困惑
早在雷锋车活动启动之际,很多教师积极响应,200名教职工领取雷锋车标。然而,一年试运行下来,“雷锋”变少了。“信息不对称”是雷锋车运行最大的困惑。
“看到雷锋车不敢扬招,因为不知它要去哪儿,万一不顺路,岂不很‘囧’?”这个问题是师生们的普遍顾虑。为此,学校曾专门设立“交大雷锋车”微博,希望将微博成为预约的平台。一些提前一天的预约确实获得成功,但微博本身的特点,常常让车主和乘客“擦肩而过”。“学生群体对微博的使用率也是一个问题,早期微博每天有2-3个预约信息,但是真正成功的,却非常少”,雷锋车微博“主页君”瞿子谦说。
农生学院的张才喜教授建议搭建“搭便车网”,实时动态显示雷锋车在校区间的移动情况,“或者通过邮件询问他人在各个校区间的移动状况,然后再要求搭车,这在美国是常有的。”
“雷锋”需更多宽容和信任
除此之外,安全问题、责任问题、信任顾虑等都是雷锋车遭遇的困惑。交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曾出台《“雷锋车”试运行条例》,但如果真正遇到事故仍然缺乏具有法律效应的制约。有老师曾在微博上写道:“一天早上在文定路遭遇撞车,所幸同行四位师生没事。虽是事故方对方全责,却也不免有些后怕……”雷锋车发起社团——雷锋学社希望通过交大法学院寻找专业人士一起健全约束制度。
也有交大老师想在下雨天的校园里搭载步行的学生,但“莽撞”的询问换来迟疑的谢绝,老师们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交大雷锋车车主采取实名认证制度,但学生们对于“搭便车”还不太习惯。
其实,有车教职工常常搭载认识的同行师生,即使没有挂上雷锋车标,“举手之劳”的搭载也一直存在于校园。雷锋车的初衷是为了让这种熟人间的帮助扩大到更大范围,而要让更多雷锋车活跃起来,让更多乘客愿意接受这种帮助,还需要更多宽容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