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资源型城市江苏徐州转型:从"老灰穷"到"新绿富"

2012-05-04 09:46:0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  

  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江苏省徐州市过去曾被贴上“老灰穷”的标签。近年来,徐州以创新思路推进跨越发展,产业结构由老转新、生态环境由灰转绿、群众生活由穷转富,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民生”三转型的发展新路。

  产业调优调新经济实现高增长

  “徐州一直是江苏省的能源供应基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水泥为主的偏重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降低转型成本是徐州必须交出的答卷”。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说,近年来,徐州以战略转型为目标,调优传统产业、调新优势产业、提升资源效益、推进自主创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50亿元,增幅居江苏首位。

  曾是全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头羊的徐工集团,前些年由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企业产值长期在30亿元徘徊。近年来,徐工每年拿出占销售收入5%的资金搞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使企业品牌产品由起重机等3类发展到21类,附加值不断提高。2011年,徐工销售收入已增至870亿元,世界排名由50多位跃居第7位。

  面对资源枯竭,有着130年历史的徐矿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了新疆、陕甘、贵州三个省外基地并进行国际资源布局,获取煤炭资源80多亿吨,破解了资源接替难题,实现成功转型。同时大力推进业态转型,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三大主体产业,集团总资产实现了五年翻番。

  徐工和徐矿的转型发展,是徐州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徐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新型经济发展,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完全改变了建材、冶金、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占据主力的状况,发展壮大了一批对资源、能源依赖程度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集群。

  2006年建厂的中能硅业投产仅5年,产能和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其多晶硅生产成本控制在20美元/公斤以下,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利用自主创新技术,生产副产物全部转化为生产原料再循环,实现零排放,克服了世界性的环保和安全难题。

  统计表明,去年徐州战略性新兴工业产值达1854亿元,增长115.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达91.5%,总量是2008年的6倍。如今,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元。

  生态转绿转好建成“环保模范城”

  “烟囱冒着黑烟,河水臭气熏天,马路尘土飞扬,行人常常鼻子酸,睁不开眼……”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徐州居民来说,生活就是这样的记忆。

  初春之际,记者穿行在徐州市区,只见马路宽阔,绿树成荫,市容整洁;七大湖泊碧波荡漾,历史上几乎寸草不生的石质荒山翠峰叠绿,风景优美,所见所闻与曾经的黑色“煤城”沧桑灰暗的形象迥异,犹如置身江南水乡。

  徐州市园林局长李云岘说:“近年来,徐州市大搞植树造林,并先后投资数十亿元,整体搬迁环云龙湖的5个村庄,铺设环湖截污管道,新建滨湖绿地……”

  徐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赵本国告诉记者,近几年,徐州关闭318家化工造纸厂、99家立窑水泥厂、小火电机组154万千瓦,拆除燃煤锅炉1000余台,烟囱800余根,节能减排见成效,基本做到“煤炭城市不烧煤,工业城市无烟囱”,实现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双赢。

  目前,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0.8%,居江苏省第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过300天,徐州以过硬的成绩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民生为重为先提高发展幸福感

  今年春节前夕,79岁的毕秀英搬进了“徐矿城”小区内100多平方米的新房,这位在徐州郊区权台煤矿干了几十年的老人,回想起全家人以往在矿区60平方米平房的艰苦生活,感慨终于圆了几代矿工的住房梦。如今,投资20亿元的徐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已有1600多户棚改居民喜迁新居。

  2011年,徐州市408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380余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也已正式启动。

  近年来,徐州一直把住房、就业等民生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头等大事,实施了9大类19个民生幸福工程,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200元和9500元,城乡居民医保、新农合、新农保、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文化的复兴也使这座历史古城提升着竞争力和居民生活质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彤介绍说,徐州已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6家,集聚文化企业2000余家,“徐州音乐厅”等一大批文化项目、“舞动乡村”等基层文化活动、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推动了文化惠民,大大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幸福指数。

[作者:王珊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