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孔子研究院举行。大奖宣布前,主持人宣读颁奖辞时如此形容获奖者牟钟鉴:“中国文化的守望者、探新者。”而当接受记者专访时,牟钟鉴同样自我形容道,“我不是保守的,是开放的。”昨天下午,2012年度孔子文化大奖获得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到获奖,这位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的古稀学者告诉记者,“这不是我个人的获奖,这个奖是在鼓励一种事业。”
“现在精神孔子正在周游世界”
山东商报:首先恭喜您获得孔子文化大奖,能不能请您谈谈获得这个奖对于您和您的研究来说它的意义是什么?我可不可以这样形容,它如同诺贝尔奖、奥运会的金牌、或者奥斯卡小金人?
牟钟鉴:这个奖不是对于个人的,它更像是鼓励和肯定一种事业。
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振奋民族精神无论对于两个文明建设还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都有重要作用。正因为我们现在处在文化自觉、自信时期,所以很多学者开始反思,并致力于复兴我们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和当代精神结合起来,这个奖就增加了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心,我想这个奖的作用在这里。
山东商报:您是山东人,多次参加世界儒学大会,今天又获得大奖,不知道怎么评价世界儒学大会?牟钟鉴:影响越来越大,如果用一个流行词汇就是它已经做成了一个品牌,一个平台。
如今很多地方都在办儒学大会,但是在孔子的家乡曲阜办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的优势,来这里的人们会感觉离孔子很近。将来我们也要把它办成文化上的“博鳌”,当然这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
山东商报:您有什么建议吗?
牟钟鉴:有一个建议,多鼓励外国人来参加大会。孔子走向世界了,现在是孔子的第二次周游世界,第一次他周游列国,第二次是精神孔子在周游世界,这个世界需要孔子和儒家文化。
“不要怪罪年轻人,原因在于应试教育”
山东商报:这次我听了很多外国专家讲述本国的儒家文化,其实有一个相悖的问题,现在汉学在国外非常热,但是我们国内却在淡忘,不知道您怎么看?
牟钟鉴:世界汉学热,是因为学习汉语的结果,因为学习汉语必定就要学习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就推动起来了,外国人接触了我们的经典后,热情很高。
山东商报:但是有些中国年轻人却很难明白传统文化,甚至说孔子也不过是一个课本上的“名人”而已,年轻人正在遗忘这些传统经典?
牟钟鉴:这个各地情况不一,有些地方好点,有些比较差。但是不要怪罪年轻人,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应试教育。我们应该从小学开始就要接触经典,不会书写不要紧可以先背诵,等大了就会慢慢了解,但是现在教育不教给学生,不教育他这些,学生怎么会知道孔子是哪个人物?
对于经典学习,中国特别迫切,现在小学、大学教育都在陷入教育误区,我们的母语水平下降,都在强迫孩子学习外语,国外的都是好的,一心想要出国,中国人都不愿做中国人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当代出不来大师的原因,我总说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要具备双重标准,一要懂得世界科学知识,二要懂得中华文化。真正的大师是要“中西合璧”的,例如我的老师冯友兰。
“事在人为,教育改革就不是理想”
山东商报:您在大会发言中同样说了中国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您说您对于教育的建议是重拾传统国学?
牟钟鉴:我们要从小学抓起,学习经典文化。我们说解放生产力很好,但是教育却被市场化了。我们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没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把课堂放在学校中,无论哪个专业都要读中华经典,要不就不能毕业。此外,还要培训国学师资,考察升学率不要只看分数,高考也要变,不要老考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可以加入国学经典,事在人为,改革不是理想的事情。
山东商报:您虽然提出了很多建议,甚至是逐条分析,但是我们的现实还是应试教育为主。
牟钟鉴:是的,长期的反传统文化形成的负面观念还存在。一些教育家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推动起来很难。我不是保守的人,我也很开放的,不应该要的都丢下,但要取其精华,我的名言是“三纲不留,五常不丢,八德要有。”现在我们一点点的恢复,不要仅发展经济,文化强国同样重要。
(朱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