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郑州日报:“24孝”行动标准疑似拍脑袋之作

2012-08-15 10:13:26 来源:
字号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8月14日《新京报》)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若“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孝是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24孝是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24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新“24孝”行动标准当然不同于旧有的24孝,因为,今人学不来春秋时期人郯子的孝行,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亦不能像晋人王祥那样,卧冰求鲤。这就如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所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本土的文化传统向来包含着对老人的敬重,尊老、爱老、惜老这些固有的价值,在家庭道德观的复杂体系中构成孝道的核心。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不孝之人等同于不可信不可交之人,也是人们共同谴责的对象。

孝子们尽个人的孝道,不会依照什么“行动标准”,因为孝行是孝子的内心需要,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甚至不应让与己无关的旁人知道。百善孝为本。孝道是一个社会、一个家庭珍贵的伦理资源,是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不孝不义,就是忤逆,为情理所不容,亦不见容于家庭、社会。

在现代社会,赡养老人的责任除了应有子女承担,很大一部分还该由社会公平地承担,这是构成孝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孝行,不是一些要这样要那样的要求,也不会天然地存在什么“行动标准”,更不是不切实际的说教式的条条框框类的东西。比如第24孝,竟是什么“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琐碎如鸡毛蒜皮不说,怎么看都疑似为电影做广告。还有,为什么非要看一场老电影,作为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看一场新电影是否更为父母所欢喜?作为看电影这类活动的衍生,陪父母看场体育比赛、看场音乐会,不也挺好吗?规定好的第9孝是“教父母学会上网”,这一条也很扯,有些父母,不用子女教,自己学一学,就会上网。

新版“24孝”行动标准,都是些什么人拍脑袋想出来的?孝与不孝,都应该是发乎内心的、自然的情感流露,拟定出行动标准,由一些机构共同发布,本身就不伦不类。从行为要素说,人间的孝行怎么可能仅止于“24孝”?一些人要是真有心为老年人办事,去呼吁,去做事,想办法提高老年人的福利待遇如何?

[作者:今 语  编辑:赵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