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聚焦

北戴河专家休假:我想着马铃薯 没想到中央想着我

2012-08-11 16:33:15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时时进行的讨论会

  8月5日上午,会见活动结束后,中央组织部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意见。

  在专业上求真求实、从不懈怠的专家们,在讨论中也是观点明晰、直抒胸臆。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第一个抢到了话筒。她的观点是,要在坚持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重视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实施英才教育。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朱玲则认为,当前中国的教育不应强调“拔尖”,她说:“创新人才是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自己脱颖而出的。”

  有了这样坦诚的开场,座谈会顿时变得热烈起来,专家们畅所欲言,直抒胸中块垒。他们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经历,围绕加强基层一线人才队伍建设、造就创新创业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重视青年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两个小时的座谈中,尽管有19位专家抢到了发言机会,但更多的意见和观点还在专家们胸中澎湃。于是,整个休假期间,餐桌旁、海滩上、林荫路边,专家们的讨论会时时在进行。

  农民发明家赵正义身材魁梧,嗓门也大,他的创新故事在专家中引起广泛共鸣:“我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瓦工成长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发明家的经历说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要自强不息,人人可以成才。”

  “赵正义让人们看到,创新并不是实验室里的专家教授的专利。”吴江指出,“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一分子,都有机会和责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践行科学人才观的一种引领”

  性格开朗的赵正义在北戴河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有两次驾驭“神舟”飞天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有培育出“东方神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有岗位成才的“知识型工人”巨晓林,有被牧民称作“巴尔鲁克山天使”的新疆边区医生梅莲……

  还有一个年轻的朋友——28岁的刘若鹏,是参加此次休假的最年轻的专家。2010年,刘若鹏率领一个海归科研团队在深圳创立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他们研究的“超材料”是走在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的新兴领域,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过去10年人类十大科技突破之一。

  从2001年开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已分10个批次共邀请600多名专家携家属来北戴河休假。从被邀请的专家领域来看,每年都有侧重。比如,2001年被邀请的是国防科技专家,2002年是社会科学专家,2003年是抗击非典的医务和科技专家,而2010年是“千人计划”专家。

  “由于每年的主题相对集中,越来越多的人把北戴河休假看作是国家人才方略的一个导向标。”沈荣华认为,从今年参加休假的专家来看,中央倡导的理念是——不唯学历资历,人人皆可成才,“这也是对全社会践行科学人才观的一种引领。”

  “党中央、国务院邀请专家休假,是对他们所作贡献的充分认可。”沈荣华指出,“不仅要看到休假是对各位专家身心的调节和放松,也要认识到休假还是一项重大的荣誉,是对人才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再激发。”

  8月10日,专家们结束休假,踏上了返程的火车。互祝平安的同时,他们一致表示:“我们一定要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带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创造新的业绩,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本报记者罗 旭)

[作者:  编辑:任晓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