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调和油调配比例或仅为5% 标准出台迫在眉睫

2012-06-20 10:01:00 来源: 国际商报 
字号  

调和油:不能说的秘密

  调和油调配比例一直是“不能说的秘密”,这凸显了国内油料供应不足的无奈和压榨利润惨淡的现实。一方面,油料产品供需之间长期存在矛盾是制约我国油料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用调和油产品的收益去弥补其他油品的亏损则是企业平衡整体利润的无奈之举。

  在国务院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之际,调和油国家标准的出台或将迎来好时机。

  “油掺油,鬼见愁”,随着国内植物调和油市场的快速发展,不能公开的调和油调配比例成了食用油安全的“阿克琉斯之踵”。殊不知,这个曾被油脂压榨商视如“金蛋”而积极发挥无限创新空间的油品,目前却在人们的质疑声中,遭受公众和政策的“大考”。

  国内压榨利润惨淡

  “不能说的秘密”为什么难见天日,压榨商们为什么千方百计地创造不同的调和油品种?这主要源于国内油料供应不足的无奈和压榨利润惨淡的现实。这两个问题由来已久,市场却始终未能找到权衡之计。

  据了解,在欧美发达国家基本没有调和油的炒作概念,而国内却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股炒作之风,与“合理搭配营养、避免单一缺陷”的调和油诞生初衷相差甚远。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在油料供应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背景下,如果只提供纯一油品,比如纯大豆油、纯菜籽油、纯花生油等,势必会加剧供需失衡。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本是油料生产大国,但随着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尤其是大豆、油菜籽)的逐年下滑,生产供应加速放缓,与此同时,食用油消费量却在过去28年中增长了4倍之多。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就曾指出,油料需求的刚性增长和油料或食用油脂总产量增长缓慢之间的供不应求矛盾,是我国油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笔者认为,供应有缺口,企业面临阶段性的“无豆下锅”、“无籽压榨”的窘境,合理调配资源、进行品种创新符合发展之道。但是,以调和油作为重点突破口,以次充好,却凸显了压榨企业的经营之痛。

  长期以来,随着油料压榨产能的快速扩张,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原料成本水涨船高,产出品油粕价格受制于政策的调控,表现不佳,压榨利润被层层吞噬,导致植物油加工业名列2011年十大“最衰”行业之首。

  实际上,调和油诞生之时,国内许多压榨企业只是打着“调和”的幌子牟取“私利”,市面上一些所谓的花生、茶籽调和油,其纯花生油和纯茶籽油比例可能仅占2%~5%左右,其余则是由廉价的大豆油和棕榈油掺兑而成,但其售价却不菲,要远高于纯大豆油或纯棕榈油。

  目前,由于压榨景气度持续低迷,用调和油产品获取的收益去弥补其他油品所产生的亏损则是企业平衡整体利润数据表的无奈之举。只不过,尽管有双重无奈,但调和的标准始终不见天日,企业玩起“躲猫猫”游戏,就不能不受到社会的指责了。

  标准出台迫在眉睫

  地沟油问题曾一度将食用油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而随着散装油的退场,地沟油事态逐渐熄火,随之而来的便是偏离轨道的调和油标准问题。曾经大肆标榜的营养油品,现在却成了食用油安全的重大威胁,遭受到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目前,国内食用植物调和油只有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总是在市场多方呼吁的热情中以冷淡收场,高唱好几年却迟迟未能出台。而对于调和油的配方比例,各个压榨商之间都是保密的,各家有各家的生产标准,政策监管存在缺陷,市场竞争缺乏公平。“以次充好、随意勾兑、冠名标识”等成了调和油市场乱象的代名词。据了解,一旦调和油勾兑完成,要通过检测仪器来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品、成分如何,难度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为确保食用油的安全问题,国家曾出台一系列的行业标准,如《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和《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等,但均没有专门针对调和油的相关条例。实际上,《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从2005年就已开始制定,并多次公开征求了专家和企业的意见,至今却仍未能正式出台。

  笔者认为,受制于各方利益的博弈使得《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的出台之路面临诸多坎坷,这些博弈因素包括可能会伤及大型油脂企业集团的利益或会进一步暴露油料供应紧缺的问题等。但是,随着调和油的健康、安全问题,以及食用油行业恶意竞争的问题逐渐暴露,国家调和油标准出台已经迫在眉睫。

  眼下,随着各省全力铺开食用油专项整顿行动,在国务院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之际,调和油国家标准的出台又迎来了一个好时机。而尽快从立法角度将调和油调配比例确定,推动食用油市场的安全体系建设,还消费者一个安全、健康的食用油消费环境已是大势所趋。作者:沈国成(作者系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农产品分析师)

[作者:沈国成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