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谈话频提“忧患意识” 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紧迫
十八大之后,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如何判断当前经济形势,怎样定调明年宏观经济政策,领导层履新之后已就此展开密集调研。此间,他们对于中国经济的诸多表述,也被舆论聚焦,以此观察中共新领导层将如何着手“操盘”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1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明年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习近平履新伊始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这些“定调”言论被舆论解读为:中国的发展,已到必须“挤水分”和“没有水分”的阶段,“没有水分”的高质量增长已成中国经济顶层制度设计的要求。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之后不久,习近平就赶赴广东调研,并于9日在广州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对于这次调研,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振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已变得十分紧迫,而习近平南下广东亦显示中央希望广东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精神继续探索开拓。
在广州召开的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就当前经济形势,习近平指出,“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强调“增强忧患意识”以及“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并提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而这里的“忧患意识”、“稳中求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表述,在十八大之后的这一个月里已被习近平多次提及。
“近两年,中国经济出现波动,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这种情况已经让全国人民开始担忧。”张希贤分析,目前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中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3年如何让经济摆脱困境,让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这已是新领导层开始思考的问题。
而对于转变经济结构,赵振华指出,中国的经济结构确实存在深层次矛盾要加以解决,如果不解决,中国的综合国力难以再上新台阶,资源消耗多、浪费高的问题难以解决,包括环境保护的问题也难以解决,所以现在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实是刻不容缓。
向世界传达中国善意 务实作风凸显为民外交
一个月前,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在其讲话的最后提到了“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这句话也成为中共新领导层对于中国与世界发展关系的首次阐述。
十八大之后,当外界纷纷聚焦分析新阶段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风向之际,12月5日,习近平在北京与来自16个国家的20位外国专家举行了座谈。由于是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外事活动,这场座谈会备受世界舆论关注,习近平也利用这次机会阐释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和外交政策。
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并强调,中国“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他再次阐释了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指出“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
“中共新一届领导人以会见外国专家的方式,开展自己的外交工作很有寓意,这是中国高度重视公共外交的表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表示,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到了“公共外交”,习近平将自己履新的第一场外事活动定为与外国专家座谈,表明中国越来越重视民间合作,注意增加和夯实外交的社会基础。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秦亚青也表示,习近平通过外国专家,用平实友善的语言和谦逊务实的态度,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对外友好开放的信息,这种效果比正式的演讲要好得多,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共高层对民、为民、与民众接触的外交思路。
而对于习近平关于中国对外政策的诸多表述,秦亚青分析,习近平的讲话表明,新一届中共高层将继续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些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此外,讲话中还透露出一个信号,就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责任和利益都在扩大,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会“损人”,但是也会注重保护自身的核心利益。
对于在外交领域中共新领导层在未来所面临的工作,秦亚青分析,在全球治理领域,怎样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在全球战略安全领域,如何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怎样把中国自身的事情做好,让世界感受到一个有希望,有前途,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这都是中共新领导层在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