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感谢那些批评我的网友

2012-10-12 09:4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  

  我一直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人  

  10月11日晚9时,身着浅灰色西服的莫言出现在山东高密县城的凤都商务酒店二楼,迎接他的除了一片掌声外,还有记者最渴望获知的问题,“今天您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出来回应?”

  从11日下午起,这些来自新华社、NHK、凤凰卫视以及山东当地媒体的记者,一路从高密县城的莫言文学馆追到莫言的老家高密县大栏乡平安村,又追回莫言在高密县城的家,始终没有发现这位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身影。一直到晚上八点半左右,他们才被告知莫言将在九点与媒体见面。

  “我要跳出来就成了滑稽剧了。” 莫言这样回应记者的询问。

  他告诉记者,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自己正在看电视,“是从电视上知道了自己获奖”。他坦言,“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吃饭。以前基本上没想到过,可能性太小。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有点吃惊,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优秀的伟大的作家,都在排着队等候,要轮到我这么一个相对年轻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高密县城在晚上7点过后响起的鞭炮声,证明了这个可能性,这显然是从网上获知消息的人们在庆祝,随后《新闻联播》证实了这一消息。对这个奖对自己的影响,莫言幽默地说:“对我个人的影响是这段时间要接待记者。”

  说起同是今年诺贝尔奖热门人选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莫言表示,“他创造了独特的文学,他的作品非常优秀,完全具备获奖资格”。

  他也回应了网上有关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感谢网上那些支持我的挺我的网友,也感谢网上那些批评我的网友,我觉得都对我是一种帮助。持续了差不多半个月的网络大战,也是我认识自我的一个绝佳的机会,使我知道了自己有哪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应该坚持和发扬。”他说,“过去的平面媒体时代,一个作家不知道有这么多人在喜欢你和厌恶你。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作家要第一次面对广大的读者,围绕得奖的争论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像镜子照出了世态人情,也照出了我自己。”

  围绕那些争议,他告诉眼前的记者,“我1987年的作品,当时写的时候比较年轻,激情澎湃,也代表了我当时对社会的看法。当然,也许有偏颇的地方,但基本上作品能代表我的文学态度。”

  有记者现场拿出1988年莫言的代表作《天堂蒜薹之歌》的老杂志,并同莫言探讨了文学的批判性问题。莫言表示,“一个作家应该立足写作,立足写人,应该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他的描写自然带有批判性,真善美也要歌颂,批判也是个重要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我作品的文学的素质。因为这是一个文学奖,它授给我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的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和族群的局限。”

  “能够荣获这个大奖,对我个人是个巨大的鞭策。”莫言坦言,“诺贝尔文学奖是重要的奖项,但并不是最高的奖项,只代表评委的看法”,自己要“尽快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

  不过,他对自己的主要作品“比较满意”。有记者追问他“这么多作品中,自己最喜欢哪一部”时,莫言则说:“一个母亲不能说最喜欢哪一个,说最喜欢老大,老二会不高兴,说喜欢老二,老三又不高兴。”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他对自己故乡、自己笔下“高密东北乡”的喜爱——“我的故乡和我的创作是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伴随我成长,从小耳濡目染的也是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创作的时候,这些元素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或许正因为如此,这个至今依旧用手写进行写作的诺奖得主,随后欣然为家乡山东的一家报纸题写了报名。

  以独特见解透视独特世界

  (记者徐百柯)今天,莫言成为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皮特·英格朗表示,莫言以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见解透视一个独特的世界。

  据悉,莫言接到获奖电话时正在他的家乡山东高密。这里被认为是激发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对乡土有独特的叙述和处理。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网上并非毫无争议,但显然,祝贺和认可是今晚对此事的主流评价。

  文学评论家唐晓渡表示,就当代汉语写作的实际成就,以及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而言,莫言获奖是有说服力的。“不管怎么样,这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基于莫言的写作性质,这对真正的本土作家是一种激励。”但他同时引用了1930年对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一句“俏皮”评论:“与其说刘易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如说美国得了这个奖。”

  诗人欧阳江河表示,一位广为人知、有实力、对文学有更大贡献的作家获奖,这是一个“正常的结果”。无论对作家还是读者,今晚过后,对诺贝尔文学奖太热的关注,种种压力,不正常的炒作、期待,甚至是谩骂,都一次性地排解掉了。鉴于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规律,10年之内一般不会再花落中国,这也就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学不会再被诺奖“绑架”。这对汉语写作来说是一件好事,大家可以认真地来讨论作家和作品,关心文学本身,而非某个奖项,“不再过多讨论诺贝尔文学奖,它被冷落,这对文学是一种最大的解放”。因此,欧阳江河说,要祝贺莫言,也要感谢莫言。

  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教授更看重莫言获奖所提供的“很好的示范效果”。在他看来,此次莫言获奖与以往相比,“离事实近多了”,而这个事实意味着,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写作。同时,这种“接近”也意味着西方对中国越来越了解的过程。刘东强调,莫言获奖一事“宜以平常心看待”。

  文学评论家雷达高度评价莫言作品中丰沛的想象力、独特的汉语叙事能力和表达力。他认为,莫言是一个独创性很强的作家,同时,他不是一个封闭的作家,也不是一个完全传统型的作家,这足以代表改革开放的精神。

  文学编辑叶开同样持这样的看法。他认为莫言的成就可以反映新时期文学30多年来所取得的长足进展。同时,此次莫言获奖可以有效地释放某种“被认同”的焦虑症。

  莫言是诗人西川最喜欢的小说家。西川告诉记者,他第一时间给莫言发了短信表示祝贺。他阐述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称:中国当代文学语境里,包括读者和批评家,提到外国作家和中国作家常常是两种眼光,对前者总是想当然觉得伟大,后者则不会这样想当然。莫言获奖,能对大家的文学眼光以及文学关注点有所调整,“对那些货真价实的工作有更多的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