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媒体批小升初病态:全家总动员只为孩子上小学

2012-09-28 16:2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谁不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

  看着儿子走入校门后,张琳匆匆赶到西城区上班,同事纷纷祝贺:“你总算完成了一件大事啊!”张琳也觉得如释重负,“不管好坏,总算迈出去了”。过去半年时间,张琳全家的生活重心都在小雨身上——努力让儿子上一所“还可以”的小学。

  虽然结果还算令家人满意,但张琳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对孩子上学“不走心”的妈妈,“起步就比别人晚了”。

  “怎么,你还没开始给小雨报名小学?”今年刚刚过完年,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家长们就开始讨论起报考学校的事。眼看其他家长都把周边的小学考察一圈了,有的甚至一年前就报名了,张琳这才意识到要抓紧了,拿着别人提供的“周边学校明细”挨个研究。

  “我以前觉得,小学嘛,就那点东西,大不了自己教也没事,但是转了一圈周围的学校,才发现真是不一样。”张琳试图总结和丈夫考察的感受:有的学校有游泳池;有的学校有很大的图书馆;有的学校老师打扮得体,说话有条理,对家长也很有礼貌;有的老师则一看就冷冰冰……

  张琳想不到的是,小学里的名堂,光靠“考察”是看不全的。在网络上搜索“幼升小”,会出现约360万条相关结果。包括各地的政策信息、名校的招生简章分析、择校攻略、学区房资讯,还有大大小小的经验交流论坛。几百万条的资讯,像是个无底洞的豁口,让人看得心慌。

  细心家长根据教学环境、教学质量、升学率等专门排出了《北京小学名校排名》,在一份2012最新排名中,前15名全部来自海淀、西城和东城,家长们还将学校分为一级一类,一级二类,二级一类等等,注明各校的择校费用、涨跌趋势,以及择校的性价比。

  一个月后,本着“就近原则”,张琳选了四家学校,开始打电话登记、报名、面试。本来觉得起步虽然晚了点,但总算是赶上了大部队的步伐,可面试那天,张琳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太不走心了”。

  有家长早就安排孩子上了“幼升小”的面试培训班,准备并背下了中英双语的自我介绍;有的家长记录下每个学校重视的特长,英语、体育、民乐……在登记的时候都填上去;还有爷爷把孙子幼儿园所有获奖的证书,包括跳绳比赛、演讲比赛,全部都附在登记表上……“当时我家孩子为了练习普通话也学了朗诵,但谁想到考小学的时候还会用上这些。”张琳不免焦虑起来。

  并不是只有这所小学在面试。北京几乎所有的重点小学,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入学测试,考察数学、识字、特长等等。百度文库中有几千份这样的“北京幼升小测试题”,一些还颇有难度。比如:将1到10按“1,3,7,8;2,4,6;5,9;10”分成4组,请问是按什么方式分的?

  答案是按汉语拼音的4个声调来分的。

  小雨和其他孩子被老师带到别处单独面试后,几百位家长被安排在大教室里等候,顺便填表格,注明工作单位、住处、学历,以及“你能为学校做点什么”……有心机的家长,早已准备好一份颇具特色的个人简历,附在登记表后。

  张琳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自己片区的学校肯定能上。“片区的小学也还不错,就是老学校,硬件不好”,她安慰自己。和张琳一样,小区里有七八家都在这所学校报了名,不过都是“用来保底”,一旦“择校”成功,“保底”就将被放弃。

  忐忑了两个月后,张琳终于收到了两份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经过一番辗转,她收到了一个银行账户,并心知肚明地向里面汇了3万元钱:这是跨区上学需交纳的“择校费”,虽属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可作为家长,既然好学校收了自己的孩子,交点钱并不成问题,“没办法,谁不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啊!”张琳说。

[作者:张志刚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