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汉语教师张书杰:传统魅力与现代精神

2012-09-11 13:55: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我曾受国家汉办派遣,到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任教两年。

  朱拉隆功大学是泰国的一所著名大学,是以泰国国王拉玛五世的名字命名的。诗琳通公主就毕业于这所大学的文学院。朱拉文学院明确要求派去的汉语教师既要有文学背景,又能够教授汉语。我正好符合这两个条件:在研究生阶段学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从事汉语及中国文化、文学的教学工作。

  我在朱拉文学院负责教授的主要是中文专业三四年级高级阶段的学生,两年间教授的课程有文学阅读、历史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和中国现代小说研讨。除了文学阅读课教材是泰国老师自编的,其余3门课均选用中国出版的教材或相关书籍作为参考书,而具体的讲授内容则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理解程度自己准备材料。虽然课程很难,但是由于朱拉隆功大学的学生已经有了较高的汉语水平,教起来颇为得心应手。

  讲历史阅读的时候,我用的是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史记》的白话选译本,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讨论的环节。讨论结束后,留的作业就是根据大家的讨论,富有条理地写出一篇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小文章。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很多学生都写出了不乏深度的小论文。

  我把文学阅读课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讨论课结合起来,好在这两门课都由我来教。在现代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我选择了老舍的《断魂枪》、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春蚕》等经典作品。我侧重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讲解,而把文本中的语言以及语言的文化和文学含义留给学生们讨论,由于有了背景的了解,学生表现出惊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作品的了解就不局限于文字的表面理解,而对作品的丰富内涵也能有较为深入的体悟了。

  我认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培养一个民族文化的亲和力不能过于把语言工具化,对中华民族心灵历史的深刻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实现文化的沟通和对话也许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更为理想的形态,而这种理解则存在于一点一滴更为有效的教学实践和潜移默化的扎实工作之中。

  临回国前,学生们送给我两件礼物。一件是一张大大的纸板,中间是学生们和我的合影照片,周围是每个学生的照片,照片下是用汉语写的临别赠言。一位来自泰国南部的学生,汉语学得相当出色。她送我一幅用画框精心装裱起来的铅笔素描,那是她亲手画的我讲课时的样子。感谢学生们,让我体会到一个中国汉语教师执教海外的幸福。

  下面就让我用我们的班长——那个一说话脸上就露出微笑的女生的临别赠言结束本文吧:

  谢谢老师的培养,

  一年多以来辛辛苦苦地教我们。

  谢谢老师的信任,

  相信我们有本领,能够学会汉语。

  谢谢老师的笑容,

  总是露出温和的表情。

  下个学期,虽然老师不再教我们了,

  但是老师要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范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