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行走大凉山:云上的“特西村小学”(图)

2012-08-21 11:27: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图为老师正教授彝族传统乐器。 邹辉 摄

图为正在教室上课的“特西村小学”学生们。 邹辉 摄

图为正在操场上体育课的“特西村小学”学生们。 邹辉 摄

  中新网成都8月21日电(刘冰)“我早上6点起床,走到这里用了三个小时。在学校上一天的课,下午四点放学,我到家就是晚上7点了。”。当9岁的彝族小学生莫吉果哈低着头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完自己一天的生活作息后,马上就害羞的笑着跑掉了。

  在四川省凉山州建州60周年前夕,从州府西昌市经过数小时的颠簸山路,本网记者来到了位于该州美姑县的“特西村小学”。在海拔2500米的山间,堪蓝的天空与白色的教学楼交相辉映,新建的学校寄托了几代人“走出凉山”的愿望。

  记者走进学校大门,三层的教学楼下是平整的篮球场。校长罗勇指着球场一角的简陋平房告诉记者,这一排平房是原来我们的老学校,当时有5个班,105个学生。在政府帮助下,新教学楼在去年已经投入使用,现在我们学校有学生233人,老师也由原来的5名增加到17名,其中有两位是本科学历,都是经过层层严格筛最终确定。

  “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是来自山里的,和大城市的孩子在知识结构上不能比。所以打算开设一个学前班,教一些拼音字词等基础的东西。每周还设有一节彝语课,教授一些彝族的文化知识。现在我们学校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长罗勇激动的说。

  当记者走进教室时,孩子们大大的眼睛投来了好奇的目光,但都未出声,只是默默盯着进来的陌生人看。黑板上写着《春雨的色彩》,语文老师曲木妈麻告诉记者,学校一周有八节语文课,有时候因为孩子们对汉语不熟悉,常常要用彝语先翻译课文的大意,再慢慢学习。

  “我们用的课本和县城一样。学校给我们老师的待遇也不错,除了每个月2000多的基本工资,年底还有奖金,而且学校会按学生的成绩给我们相应的奖励。和以前的老教学楼比,现在能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上课真是没想到。”曲木妈麻看着崭新的教学楼高兴得已经合不拢嘴了。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同学也多了,教室也大了。上体育课的时候还有乒乓球、羽毛球这些体育器材,而且还有电脑。以前这些都没有。”今年上小学二年级的地依里说。

  据了解,凉山美姑县在1956年建立了第一所小学,当时只有7名教职员工,107名学生。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事业的支持,现在已经有190所学校,包括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全县学生已达到了34634名。

  当记者离开“特西村小学”时,看到的是孩子们在操场上欢快打球、在教室里认真看书。由于当地紫外线非常强,彝族孩子小小年纪皮肤就已呈现褐色,但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睛却如泉水般清澈。(完)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