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跨国公司"裁员潮"欧洲成重灾区 中国失业风险增加

2012-08-17 07:16: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字号  

  据资料显示,刚公布的中国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不如预期,中国制造业7月几乎没有成长,新订单降幅更甚于6月。经济增速下滑意味着需求减少、市场萎缩,意味着很多企业可能要亏损甚至破产,意味着就业岗位要减少。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就业压力无疑会加大。

  内需不足,外需不振,于是稳增长的重任又落到了投资这架马车上。自5月中旬提出稳增长以来,发改委项目审批加快步伐。据媒体报道,近来发改委项目审批每月超过200个。而地方政府嗅到"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的味道,加快项目上报和上马,投资规划一波一波"击鼓传花":贵州3万亿元、长沙8000多亿元、广州2000亿元。

  "除投资外,短期内没有更好的办法。但不能再出现货币政策调整被地方投资绑架的情况。"

  地方政府新一轮投资热立刻引发专家的担忧和质疑。2008年的4万亿带给中国经济的"伤害"还没有褪去,很多经济学界人士对当年的景象也还记忆犹新: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中国政府迅速推出总量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让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彻底失衡。如今,刺激计划在更多人看来,应该谨慎对待。经济学家赵晓撰文指出,地方版4万亿将带来隐忧:缺乏合理的微观经济基础,将加重产能过剩局面,并使地方政府债务恶化。

  此间媒体评论认为,当前,在外需放缓、消费增长平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投资的增长已经成为共识,而民间资本成为经济增长"顶梁柱"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目前,我国失业率提高的风险正在增加,一定要想办法激活中小企业,让他们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

  货币政策信号明显

  "内忧外患",让中国的决策层也颇为头疼。在今年6月份和7月份两次下调利率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价格回升迹象,这可能会对政策制定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不引起房价回涨的前提下实现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成为一个"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大麻烦。

  其间,不少机构与学界人士也在争论,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暖,不用过于担心。8月15日,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发布的首份《毕马威中国经济全球化观察》指出,上半年的出口和投资需求均有所反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较低。同时因为通胀压力走弱,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增大,加上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下半年经济增速企稳有望。而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分析认为,外需疲弱态势仍持续,而内需尚未明显回暖,投资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稳增长仍需努力,他认为,7月CPI、PPI继续下滑,而在其他宏观数据中,前7月投资增速未见明显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9.2%,环比回落幅度超出预期,所以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持谨慎态度。

  "中国经济放缓并非不可接受,不可接受的是其后果--失业。"《福布斯》杂志称,二季度中国已经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这最有可能刺激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加大政策宽松力度。

  "降准可以增加流动性,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而降息则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解决企业贷款贵的问题。"近期应该还会降准和降息,不少机构也纷纷预测,8月份将会迎来再一次降准。

  本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会议指出,2012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央行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稳增长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由此,官方对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势频繁释放信号。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如今中国经济并不一味追求速度,但经济运行有着巨大惯性,尤其是在低迷的世界经济大气候中,要警惕经济增速下滑过快对就业、企业经营和财政金融等领域造成冲击,因此尽早为中国经济"筑底"非常必要。最近数月以来,放缓因素显得过多。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通胀压力显著下降,最新数据显示7月CPI已经跌至1.8%,这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作者:王安宁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