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按照至少85%的渗透率计算,全国网络视频用户的规模也已然超过4亿,而这庞大的数字背后就是巨大的商业利益。
在网络视频作品类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被各家视频公司提上战略发展角度的微电影。从何时起,“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成了DV短片的拥趸者,于是也造就了一个个“草根”明星。当筷子兄弟、旭日阳刚、迈克隋频繁出现在各种荧屏,应付着不同的通告,草根用以发声的方式便成了追逐成名的工具,这场豪门盛宴便把草根拒之了门外。
微电影可以说脱胎于早几年的DV短片,那时候随处可见各种主题的DV大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手持DV拍摄“我父母的一天”:没有高超拍摄技巧的视频,画面中是不愿意直面镜头的忙碌的父母,镜头扫过朴素的村庄、绿绿的庄稼、画外偶尔是儿子哽咽的旁白。这种简单带给我的爱和感动一直持续至今,但很遗憾,如果拿画面剪辑、内容丰满、拍摄角度等专业技巧来衡量,这部作品便很难登入优秀微电影作品之列。
社交化网络行为的深入、移动互联的技术普及,不可逆转地把微视频推到持续攀升的高度,于是“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入专家学者、明星导演、厂商企业的眼球,而且注定了它要参加的是一场“非请勿入”的豪门盛宴。当我们用盈利模式和准入门槛来分析衡量微电影的时候,它似乎不再与草根有关。原本无伤大雅的问题浮出水面:“制作团队素质差”“作品品质缺乏保证”“原创作品叫好不叫座”……于是,时代开始呼吁制度规范,竞争开始缔造市场领导者,创作者开始寻找范例样本,操盘者开始描绘蓝图。
“腾讯视频与中影集团微影院与微电影战略合作发布会”现场,著名导演演员的捧场给微电影罩上了灿烂的光芒,只是难寻草根们的身影。但社会本就如此,草根和精英的群体并存、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艺术同在,借用“全球华人非常短片创意盛典”暨“台北国际短片电影节”执行长曹先安的话:“微电影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维持‘内容’与‘商业’,以及‘草根’与‘精英’之间的生态平衡,一方面要发挥微电影以内容为主的吸引力,避免内容广告化造成观众的排斥感而渐行渐远;另一方面要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让新媒体平台成为创意萌芽以及人才培育的基地,而不是被过度地商业操作挤压了优秀人才的创意成长空间!”
发布会当天,传出了新浪微博推出会员制的新闻,虽然有近80%的网民是抵制态度,但总有一部分人愿意为“身份、功能、手机、安全”等所谓的特权服务买单。“精英们”可以为他们能够差异化于草根而狂欢,我们只求诸如隐私安全的平等权利能够予以保证。否则,被广大草根网民捧起的精英狂欢必将失去观众,再深刻点来说就是:万万不能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