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英雄李文祥与老伴
玉米地里的老人又得救了,救他的是他曾经救过的一个孩子。
1962年,国家遭遇严重经济困难,上级号召干部下乡支农。当时已转业在福建省建设厅下属建筑公司当保卫干事的他,咬破手指在申请书上按了指印,毅然放弃干部的待遇,带着妻子回到故乡河南范县,隐功埋名当了一个农民。担任生产队长不久,他搭救过村里一个病危的小孩。没想到,40多年后的这一天,已入中年的那孩子,拉着一辆架子车,在下雨前跌跌撞撞地赶路,偏偏选择了这条田埂,发现了晕倒在玉米地里的老人,把他拉回了村里。
但是,病根一发就不可收了。转年又到夏天,老人在村口接女儿,女儿一眼就觉出爹的嘴角歪了,赶忙蹬上三轮车送爹去看病。老人患的是脑血栓,一连40天病势越来越重,眼看不行了,医生提醒女儿:“抓紧给你爹准备寿衣吧。”女儿回家瞒着母亲,一个人坐在村北杨树岗子上痛哭……
酷夏张开了虎口,年年等着这位老人。一盏风中之烛,在炎炎暑热里飘摇,越来越微弱,越来越暗淡。腿脚行动困难,血压忽高忽低,口齿含混不清,右眼青光眼,左眼几乎失明……他与千千万万老农一样,烛光似乎已渐渐照到了一生的尽头,或许就要这样默默离去。
然而就在这一年,老人的生活起了变化。新年不久,一群人走进了老人的家门,他以为又是民政干部来慰问老军人呢,热闹之中,也不知道与他握手的是来基层调研走访的省委书记卢展工,省委书记却记住了他的名字——李文祥。
堂屋里相对而坐,这类活动都有固定程序吧,握手,问候,寒暄,送慰问品,挥手告别……可慰问临近结束,书记看着条案上一幅陈旧的佩戴奖章的戎装照片,向李文祥老人深入问了一句:“您这几个军功章还在吗?我看看行吗?”
老人愣了一愣。回乡50个年头了,随手摆在那里的照片早已熟视无睹,往昔荣誉闭口不谈便也淡忘,只待哪天自己死了一切都放棺材里带走。现在忽闻一声询问,苍老的神色里本能地露出了一丝倔犟,凛然不容怀疑的倔犟。他默不作声,拄杖起身走进西间卧室,从老式桌子的屉底深处,摸出了一个已经灰黄磨损的小白布包,放在省委书记面前。当书记解开小布包四角系的结时,他颔首坐在对面,下巴抵在扶着拐杖的手背上,好像伏在桌边的一个孩子,在等待老师检查他的作业。
嗬!1945~1950年解放奖章,三野第28军第四届英模大会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福州战役特等人民功臣奖状,第10兵团战斗模范奖状……奖状背后还有一段文字:“立功事迹:济南、淮海、平潭战役中一贯机动灵活英勇顽强,共立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省委书记激动地说:“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这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