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120年现代煤炭开采历史的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由于煤炭资源日逐枯竭,境内煤矿相继破产重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城市建设落后,形成了“矿竭民困”的现实困境。面对这一现状,2009年以来,古冶区摸索经验,闯出一条让资源型老矿区脱胎换骨的新路子。
|
建设新城改造老城,打破依矿建区模式
古冶区的城市形态是建立在为开滦煤矿服务基础上的,先有煤矿、后有城区。城区由六大矿区组成,缺乏统一规划,企业与居民区、农村与城市相互混杂,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成了古冶百姓的切肤之痛。
2009年初,古冶区提出了开发新城的战略构想。目前,已建成72万平方米的预售商品房,建成金山森林公园、音乐喷泉广场、人工湖等标志性景观。到今年底,金山新城入住人口将超过3万人,古冶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中心。
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古冶区也进行了老城区的改造。从2009年起,累计完成投资99.8亿元,是“十一五”前3年的8.3倍,老城区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3年来,共拆除危旧住房面积70万平方米,完工在建回迁安置房124万平方米,5900多户居民实现回迁入住;投入资金1.87亿元,对不具备拆迁条件的旧楼房小区实施配套改造,惠及居民1.3万户,古冶百姓将永远告别低矮的震后危旧房。
在开展大规模卫生整治的基础上,古冶区3年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52个。投资13亿元、总长43公里的城区外环路建成通车,新修、翻修城乡道路总里程达100多公里,一举改变“堵城”历史。
强力推进民生工程,让群众共享转型成果
古冶区36万人口中,有19万是开滦等国有大厂企职工和家属。近年来,区域内开滦三矿等国有大厂企的相继破产倒闭、改制重组,不但影响了相关产业发展及职工收入,更因对其管辖范围、权限内诸多民生问题投入不足,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为此,2009年以来,古冶区以政府实事工程为抓手,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为古冶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累计投入1.2亿元,完成54所学校的建设维修、设备更新及校舍安全工程,实行公办普通高级中学在校公助生免费教育,免除高中阶段学生学费。 坚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把文化软实力作为改善民生、引领社会进步的新亮点。先后投入资金4亿元,大力实施区文图两馆、市民广场、音乐喷泉广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社区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优质、免费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
坚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三措并举,努力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坚持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救助、帮扶三大体系;新农保、新农合、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已实现全覆盖,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治堵治脏治乱
以往,社会管理是古冶区的弱项,重载车进城、交通拥堵、垃圾清运不及时、基础设施维修不到位等问题更成了居民热议的焦点。针对弱点,古冶区在精力、人力、财力、物力上大力倾斜,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创新社会管理方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设了全国首个集应急处置、治安防范、城乡管理、便民服务和作风效能监察“五网合一”的县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区内56家责任单位铺设专线与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联网,构建互动网络。同时,13个民生部门组建13支专业应急处置队伍,配备48辆安装GPS定位系统的应急抢险车,实现了“有急能应,有应能赢”。
投资1500多万元,建立了覆盖全区重点路段、主要路口、人员密集场所的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指挥中心将发现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录像、拍照,并按照事件性质进行分类汇总,及时通报公安、交通、交警、住建、综合执法等部门,为执法部门处理事件提供依据。
在不断强化交通、治安、环境等执法与管理的基础上,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把环卫管理、综合执法、旧公房管理职能全部下放到乡镇、街道,在城市建立了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农村建立了“户清扫、村集运、乡处理、区监管”的垃圾清扫清运长效管理机制,使街道、乡镇成为城市管理的主体,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