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岸边,记者发现淇河已近干枯。从两间简陋的抽水机井房延伸至水里的铁管已是锈迹斑斑,河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水草,垃圾等杂物充斥其间,伴有阵阵恶臭。“就这水前几天也吃不上了,水草太厚了,抽不上来,用钩机挖了才能抽。”到淇河挑水的村民告诉记者。
早在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郑州大学医学院、河南省肿瘤研究所等单位便在林州地区展开了流行病和病因调查。研究表明,当地食管癌的主要致癌危险因素是亚硝胺及其前体物和霉菌及其毒素、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如柿糠、酸缸菜、霉变食物、热烫和重盐饮食等)和有害生活环境(土厕、坑肥、垃圾和饮水污染等),加之当地居民营养不足,维生素(A、B2、C、D、E等)和微量元素(锌、硒、钼等)水平较低,难以发挥这些微量营养素阻断癌变的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南省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韩建英等研究人员曾于2001—2003年调查林州市17个乡86.7126万人口,进行实验改良饮水、非实验改良饮水对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影响的纵横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实验改水组发病率、死亡率显著低于非实验改水组,实验改水组改水前后纵向比较,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29%、43.32%。非实验改水组改水前后纵向比较发病率、死亡率下降不显著。饮用水未被污染、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污染指数小于1.5的乡,其发病率、死亡率最低,与改水前纵向比较,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44.70%、57.74%。在非实验改水组中,饮用水重度污染的乡发病率、死亡率最高,与改水前纵向比较,发病率、死亡率没有显著改变。
一个能有力说明这一结论的事实是,距离淇河分别为3000米和2000米的邻村蔡家堰、联庄的癌症患者远远少于距淇河500米的党街村。记者调查发现,三个村中唯有党街无井,祖辈以淇河水为源。
打井的50万要等到何时?
韩建英等人的研究结果明确指出,林州市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改水使得有效污染比例下降。改水的方式则主要通过打深机井、改饮地下水实现,全市有效污染比例下降为35.33%,食管癌死亡率随之由历史高峰1970年的180.89/10万人下降到2001—2003年的82.80/10万人。专家建议当地治理饮用和灌溉水源污染,加强饮用水管理和监测。
党街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林州市卫生局前几年曾到党街村检测过水质,当时的结论是“水污染还不是很厉害,水尚能饮用”。此后再未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