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清明节被赋予祭祖功能得以存活 民间公祭源远流长

2012-04-04 15:24: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祭祀,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主题。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神州各地都纷纷选在这个时节祭祀先人。

  上升到国家仪式的公祭

  1912年,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撰写了歌颂黄帝的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寥寥32字,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始祖的感恩追思之情。1937年清明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时派代表共祭黄帝。中共方面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致祭。毛泽东撰写《祭黄帝文》,前八句为“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近年来,陕西黄帝陵清明节公祭黄帝日益上升为重要的国家仪式,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重要的心灵纽带。

  每年清明,河南省都举行盛大的公祭黄帝典礼;而从2006年起,每年农历三月三,河南新郑也开始举办黄帝祭祖大典。

  陕西省黄陵县,因黄帝陵而得名,传说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是为黄帝陵;河南新郑市,据说是黄帝出生的地方。目前,两者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公祭源远流长

  清明节前,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的祭孔活动从尼山春祭开始,活动的正式名称是“尼山春季祭孔大典仪式”。曲阜孔子家庙过去一般每年举行两次大祭,时间在春秋二仲月的上丁日。孔庙的秋祭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恢复,并把时间改在了公历的9月28日。春祭却直到2008年才得以恢复,时间设在了清明节,地点设在尼山孔庙。不仅时间、地点,它对于古代春祭的祭祀方式也做了较大的改变,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朝拜祭奠介子推,是山西绵山清明节的一项传统民俗。近年,介休绵山介公祠每年举行的寒食清明朝拜介公大典,日益引起海内外关注。大典再现了鸣钟、击鼓、礼乐、敬献供品、焚香、行礼、献帛、读祝、敬献乐舞等古时的祭拜仪式过程。

  前来参加过公祭大典的加拿大山西同乡会会长常崇敏表示,首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激动。“在海外生活了40多年,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文化让我们找到了认同感。回到加拿大之后,我要把介公的精忠纯孝精神带给海外的华人,带给在海外出生、成长的华人后代。”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清明节所包含的崇拜介子推的文化内涵,绵山做得比较好。

  “家祭无忘告乃翁”

  国与家共祭,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除了国家公祭、民间组织集体祭祀以外,家祭成为清明节怀念先人、寄托追思的重要传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大诗人陆游心忧国家的情怀;而“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坟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则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如今,清明家祭形式虽然越来越多样化,但其精神内核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无论身在何方,华夏儿女在清明节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追思。

  正因为清明被赋予了祭祖的功能,许多传统节日式微了,清明节却拥有存续的活力。这活力主要来自于清明节的独特气质。作为一种社会安排,清明节是对死亡和生活的并置。在生中感受死,在死中感受生。与此同时,人们获得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罗攀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