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北京清明假期首日65.5万人祭扫 今明扫墓将扎堆

2012-04-03 08:50:00 来源: 新京报 
字号  

  章先生和家人将手里的冥币点燃,还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白酒,边烧纸钱边倒酒,“爸、妈,在那边就别节省了。”

  章先生说,由于公墓内禁止烧纸,所以他只好留了一些拿到外面给父母“寄去”,“也知道不太环保,老习俗了,也是一种尽孝心的方式,不好改,再者,一般的马路边也不让烧。”

  公墓道路两边,有很多燃烧后的残留物,有的已经明显被水浇灭,有的仍冒着烟气;虽然桥下贴有禁止烧纸的提醒,仍有不少人视而不见。

  公墓门口的保安称,由于不在园内,不属于管辖范畴,发现有烧纸的,可以找城管部门举报。

  昨日上午,公墓外不时有城管执法车辆经过,发现路边有人烧纸后,一名执法人员下车劝阻,“别烧了,风大容易起火。”面对劝阻,一些烧纸的祭扫者也会听从,用水或木棍把火熄灭。但记者发现,只要执法人员一走,随后便又有人前来烧纸。

  执法人员坦言,由于负责的辖区较多,不可能盯着每个角落,只能发现一处劝阻一处。

  ■ 清明故事

  活着为你拍照 走后为你描碑

  郑友兰(化名)的墓不到半平米,在福田公墓墓园的一个角落里,并不显眼,但墓碑上的黑白照片里,她梳着两个小辫、笑容灿烂的样子,都会让经过的人们注意一下。

  20分钟描清老伴名字

  “那照片是我拍的,她是我爱人。”73岁的赵老戴着花镜,手里的毛笔轻轻蘸了蘸黑色的涂料,一笔一画地描摹着墓碑上的文字,“生于1942,卒于1989。”描到妻子的名字时,老人半跪着,往前凑了一小步,脸几乎贴到了墓碑。

  花了20多分钟,郑友兰模糊的名字重新变得漆黑,旁边的空白处,留着赵老的位置。

  “她比我小三岁,活着的话也70了。”赵老回忆,他和妻子是在农村插队时认识的,“年轻时,她就爱梳俩小辫,话特别多,活泼。”

  妻子爱笑,嗓门大,“插队那会,干农活,她在田北边说笑,别人在田南边都能听见。”赵老说,妻子还喜欢读诗歌,回城后当了老师,每到春天,一定会带着两个儿子去郊游,“她是个浪漫的人。”

  相反,赵老的话比较少,喜欢捣鼓相机,结婚后,家中相册里,一多半都是他为妻子的留影,背景从北海到长城,从家中的小院到天安门广场。

  家里没人喊我“老赵”了

  47岁那一年,常年患病的郑友兰去世,从事美术工作的赵老,独自抚养两个儿子,至今未再婚。

  “她太闹腾了,没她,家里安静了不少。”赵老继续描着墓碑,突然又停顿了一下,“也没人‘老赵’‘老赵’地喊我了。”

  昨日的祭扫,赵老孤身一人前来,“我先来看看,给她描个碑,让儿女们4号再来。”除了每年清明,郑友兰的生日和祭日,赵老也会前来探望,擦擦墓碑上的照片,换上一盆彩叶菊,和老伴待上一个上午,“等哪天,我的名字也被涂黑,就不用再来了。”

  采写/记者 魏铭言 刘珍妮 郭超 实习生 张婷

[作者:何敏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