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儿童医院西区医院输液,郑州的医院布局越来越合理。
整修后的西流湖公园更大了,更美了。
中原网讯(记者 王文霞 裴其娟/文 马健/图)惠风劲吹,中原春早。
西四环路两侧一条50米宽的生态廊道,诠释了“公交进港湾,行人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全新建设理念。在绿树掩映的林间道路上,骑自行车放学回家的沟赵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马帅龙说:“在这里骑车比以前安全、有趣。”
西四环等“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建设,只是郑州市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2012年,郑州市以“三大主体”工作带动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亮出了一份发展惠民的崭新成绩单。
三大主体 以惠民为本
改善民生,既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市坚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以网格为载体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三大主体”工作,其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坚持不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破解城乡二元、城市内部二元“两个二元结构”问题,统筹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安全、更舒心、更有保障。
“发展为了什么?建设城市为了什么?是为了让老百姓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好。”早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启动之初,市委书记吴天君便一语破题:必须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民生,凝聚发展合力。
2012年7月15日,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正式确定了突出“三大主体”的工作思路,特别强调要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抓好,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再次彰显了“强市富民、执政为民”的理念。
“三大主体”工作各有侧重,互相关联,既着眼于发展经济,更立足于改善民生。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为了民生。构建“一主三区四卫36个产业集聚区27个新市镇182个新型农村社区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实现农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是为了把郑州建设成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城市。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是为了民生。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重点打造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级,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建设以网格为载体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同样是为了民生。建立“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
以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三大主体”工作强劲发力,一幅886万郑州人民向往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展在千年商都的厚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