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精华推荐 > 本地新闻

信阳浉河大桥被称“大桥活化石” 是拆是留引争议/图

2012-12-08 08:02:25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字号  

A

县志记载:

“桥坚强”由国民政府建设,

至今已78年

昨日下午,记者赶到了罗山县人民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查阅到了1987年出版的《罗山县志》。该书详细记录了该桥的信息,与罗山县委宣传部12月6日夜间披露的信息有所误差——

浉河大桥,位于罗山与信阳交界处的河棚西段,横跨浉河东西两岸,距罗山县城21公里,为信叶公路主要大型桥梁之一。民国12年(1923年),罗山公款局长方绍尧在现桥上游244米处架设简易木桥,可通行小型汽车,民国14年(1925年)被洪水冲毁。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政府在原址建起一座47孔,长64.8丈、宽1.05丈的低水位木桥,可通一般汽车。不久,又毁于水。民国23年(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木桥旧址建造一座永久性大桥(就是现在这座桥)。共29孔,每孔跨径12米,系钢筋混凝土T形梁,全长360米,宽5米,两侧有栏杆。为当时京陕干线河南省境内最大桥梁之一。民国27年(1938年),日本军进犯豫南,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将桥东头两孔炸毁。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但桥面窄,车辆通行不畅。1978年,国家在老桥下游244米处增建一座新桥(现在312国道上在使用的公路桥)。

B

多方提议:

这是“大桥活化石”,应尽快修缮保护

著有《罗山条约》的作家王耀平,昨日下午,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罗山浉河大桥的有关历史。

“浉河大桥桥墩下的木桩,我用手抠,很难抠动,木质十分坚硬,听桥头的老人讲,用的是东北运过来的红松木。”王耀平说,“1938年武汉会战之时,胡宗南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炸毁了两孔浉河大桥,因为大桥太结实,光炸桥就曾死伤几百人。”王耀平说,从各种资料来看,浉河大桥由日本人所建应为误传,因为1938年10月罗山战役结束,至12月武汉会战结束,日军根本没有时间修建浉河大桥。

王耀平说,这座桥虽然不一定能称得上文物,但应该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桥梁建设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标本价值,应该被很好保存下来。

对此建议,不少网友也在网上进行呼应。有网友说: “这座桥能屹立将近80年,废弃30年而不倒,而且至今傲然挺立,完全够资格成为桥坚强。中国活着的老桥不多了,这座桥虽然不够百年历史,但毕竟是上世纪30年代民国的建筑。不如留着,维护好,做个活教材。”

对“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处理信阳‘桥坚强’”问题,大河网发起的一个网络调查也显示,持“保护起来”的网友高达88.89%。

[作者:记者 李岩 首席记者 何正权  编辑:刘丽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