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涵芬楼书店闲逛,邂逅“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的新书首发式。据说这个“考古纪实系列”的特点,“是在绘声绘色地说有根据的故事”。听台上考古学家们的议论纷纷,旁听者的我也有了一点个人看法。
几年前,盗墓文学风生水起。虽然,图书出版界因此被人斥为“墓气重重”,但与此同时盗墓文学的代表作竟与一年前的茅盾文学奖擦肩而过。呵呵,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啊!
盗墓文学为什么“火”?人们心知肚明,早有议论——它除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这里可不是什么贬义词,猎奇也是求知欲嘛),不过是穿插了很多历史故事和地理学、地质学、考古学、风水学、占星学以及文物古董方面的知识,编出一个真真假假的大拼盘。然而,火爆一时的盗墓文学为何又没有得到“经久不息”的掌声呢?
刘德华在一首粤语歌《浪子心声》中唱道:“难分真与假”——“无知井里蛙,徒望添声价,空得意目光如麻,谁料金屋变败瓦。”一语道破“君可见漫天落霞,名利之间似雾化”的生活辩证法。
毋庸讳言,生活在今天这个处处都需要辨别真与假的时代——翡翠要辨真假,发票要辨真假,牛奶要辨真假,连名人名言都要辨真假……网络时代所流行的虚构、戏谑、解构、颠覆等文学元素,那些充满“娱乐至死”精髓的戏说作品,彻底打破了读者忍耐的底线,一句话,大家对盗墓文学的“假”是真烦了。人们渴望听到一些有根有据的考古故事。
于是,我能想到的是,当盗墓文学热在图书出版界渐渐消退之际,作家岳南、杨仕、商成勇历经前后20年间陆续完成的叙述中国近现代田野考古中的重大考古发现与发掘过程的考古探秘纪实系列,将给中国出版界带来什么不一样的风气?它所承载着的又是什么?考古纪实的“真”会终结盗墓文学的“假”吗?
我很赞同新书首发式上一位专家所言——古代人有意无意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很多,古城古堡、洞穴废墟、居住村落、建筑遗址是一类,而更多的则是墓葬。不管故去的先民承认不承认,他们留给我们的石器、青铜、金银、碑刻、陶瓷等等,抑或坛坛罐罐,一抹丹青、半爪鸿泥,甚至一堆遗弃的废物垃圾,都是他们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的积淀——这些就是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源。
既然,考古是在认认真真地“寻根”,寻人类之根,民族之根;那么,考古纪实作品不就是我们寻找文明之根、文化之根的真实记录吗?书写考古的文学制作也可称为“真实的寻根文学”了。
但愿,这套考古纪实丛书的出版,能够让今天的人们窥视真实的“中华古老文明的曙光”,承载起“寻找文明之根”的使命吧。
朱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