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香港青年仲雪林的创业故事:敢于革新、积极求变

2012-06-20 16:48:0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香港九龙牛头角,一条人流稀少的街道上,一个仅60平米、毫不起眼的铺位,每天开门做的是废物回收生意。从无人光顾到客似云来,这家小店便是香港青年仲雪林的创业起点。

  15年前,仲雪林硕士毕业,正式开始在职场上拼搏驰骋,与当时刚成立的香港特区一同起步,分别谱写关于个人、关于社会的全新篇章。

  “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社会比以前稳定了,机会是有的。”凭着这份信念,仲雪林开辟出自己的环保事业。

  工程师变身“收买佬”

  在香港,从事废物回收的人被称为“收买佬”,专门收集旧报纸和破铜烂铁,成天与拾荒者、清洁工打交道。总而言之,这个行业给人的印象就是工作环境肮脏,只有读书不多的人才做,没什么前途可言。

  搞废物回收,注定要艰苦经营,但仲雪林仍然决心由大机构的环保工程师转行为小店的“收买佬”,为的是要实现比赚钱更深远的理想——改变废物回收行业不健康的形象、教育市民把垃圾分类,从而推动环保。

  2005年,仲雪林毅然放弃高薪职位,与同事谭伟杰参加由香港青年协会举办的首届“香港青年创业计划”,得到专家传授创业心得,并获得8万港元贷款,再加上两人的大笔积蓄,成立了经营废物回收的衡睿有限公司,翌年在牛头角开设首个回收点。“我们要做企业家,不是光看钱,而是要做一些对人有影响的事。”仲雪林说。

  衡睿总店选址牛头角一条僻静内街是因为租金相对便宜。跟其他回收店铺相比,衡睿除了较光鲜整洁,还在店门外列明可回收的物料种类及价格。明码实价,公平交易,使衡睿得到顾客垂青。

  记者登门采访的那个上午,前往光顾的人接踵而至,当中以家庭主妇和长者居多。他们熟练地把废物置于磅秤上,按重量收钱,再把废物投进店内用作分类的大笼子里,十分自觉。

  “我们有很多顾客是住户,他们占了总体顾客人数6至7成。”一般回收店的货源主要来自拾荒者和清洁工,仲雪林却创造了一群新的顾客群,更重要的是把垃圾分类的概念注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艰苦经营获回报 不忘回馈社会

  整理废物、送废纸到回收场、收账……创业之初,仲雪林和搭档什么都得亲力亲为。“刚开业时,一年里放不到5天假,就是这样,没有生意,就是熬日子。”回首往日,仲雪林百般滋味在心头。

  默默耕耘,终获回报。衡睿开业一年半后达至收支平衡;2009年在葵芳开设回收点;2010年,仲雪林和谭伟杰击败来自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的创业青年,勇夺“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颁发的环保创业家大奖,他们对环保事业的贡献受到肯定。

  做生意赚钱之余,仲雪林和谭伟杰不忘肩负起社会责任,利用自己行业的优势,跟社会福利机构合作帮助那些靠捡破烂为生的弱势群体。

  穷则变,变则通

  回归祖国15年,香港经历了几番变迁,其中国际金融危机给许多市民,甚至大商家均带来巨大冲击,衡睿也不能幸免。

  “我看着那张(卖纸得来的)支票,扣除铺租、工资后,我和搭档整个月都没有收入。”仲雪林表示,后来他们顺势转型,不再单靠回收废纸作主要收入来源。

  最近,衡睿专攻回收废旧电子及电器物料和稀土金属,在葵涌租了一个工业大厦单元作厂房,花了逾20万港元添置两台机器,为新业务做好准备。

  “为何要转型?因为原先的计划无法实行。理想是一回事,现实是一回事,我们要发工资、交租。”不断求变,是营商者的生存之道,仲雪林演活了“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

  香港青年协会的数字显示,截至2011年,“香港青年创业计划”已支持逾150名青年创立97项业务,当中70%仍然营运,64%业务营运超过3年。

  去年,一群曾参与此计划的本地青年成立了“香港青年创业联网”,致力于联系包括内地在内全球33个地区的创业青年,促进彼此交流。作为联网主席的仲雪林认为,创业青年需要有同路人彼此激励,才能持续推动青年创业的精神。

  创业至今6年多,“老板”这头衔没有为仲雪林带来丰厚财利,甚至为了发展业务,他不敢为自己留多余的零花钱。谈到未来,他已定下的目标,就是开设一家大型提炼厂,提炼废旧电器中的稀土金属。

  “由一家小店开始,到现在有厂房,看到各方面都有进步,很开心。”创业过程有苦有乐,经历过无数高低起跌,看到自己的心血渐上轨道,仲雪林始终坚定的眼神,说明了再辛苦也值得。(记者张雅诗)

[作者:程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