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遇险罹难事件屡见不鲜 “驴友”之困如何破解?

2012-12-25 00:2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题:遇险罹难事件屡见不鲜 “驴友”之困如何破解?

  作者 燕磊

  随着近十年户外运动在中国的广泛流行,“驴友”遇险甚至罹难的事件也屡屡见诸报端。在一条条宝贵的年轻生命逝去背后,折射出的是这项运动的所面临的诸多困境。

  凋落在灵山之巅的两条生命

  昨天下午,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发布了一条令人悲伤的消息。22日在北京西部门头沟灵山走失的两位驴友,已经于23日被救援队发现。经河北警方确认,这2名驴友均不幸遇难。

  事发当日参与救援的北京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现场负责人、后勤部部长李先生向中新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恶劣环境。

  他们从灵山东半坡向事发地点搜救,由于山上条件太恶劣,七八级的风夹杂着大雪,队员几乎都睁不开眼睛。在3、4个小时的搜索后,队员体力已经出现透支,周围环境恶劣至极,救援队只能先下撤到指挥部,再研究下一步的搜救方案。

  两位遇难选择登顶的地方叫“下马威”,地属河北。经过一番计划后,救援队抽调了6名身体素质比较好的队员,开车抵达。在与河北指挥部会合后,从驴友上山的路开始搜救。下午1点钟左右,救援队找到了两位失踪的驴友,但不幸的是,他们都已经遇难。

  据推测,两人在登顶过程中可能遭遇体力不支的状况,于是他们把包放在半路上。原本想轻装前进的他们没想到,恰恰是“轻装”害了自己。

  “他们对当时的天气低估了,高估了自己的身体素质,”亲自参与救援的李先生非常痛心地说。

  状况频发的“驴友”

  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户外活动成为城市青年人的一项重要的休闲方式,成为一名“驴友”更被贴上时尚与潇洒的标签。然而和“驴友”有关的事故频发,则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2011年12月12日,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18名上海“驴友”通过网上拼团的方式,组团前往黄山未开发区域探险时迷路。经当地部门全力搜救后,18名“驴友”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却在营救行动中不幸坠崖遇难。

  去年5月2日,历经22个小时艰难寻找,武警广东总队韶关市支队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成功营救出了3名被困韶关丹霞山风景区原始深林未开发区长达三天两夜的深圳驴友。而一个月之后的新疆,一个由37名网友自发组织的旅游团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遭遇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发生的泥石流,最终3人不幸遇难。

  就在几天前的12月17日,著名的“越野e族”赤峰大队6人驾驶两辆越野车,为了追求刺激选择雪地越野,最终被困-33℃的雪原中15个小时。最终多亏一名当地蒙古族老伯驾驶拖拉机在凌晨时分冒死相救,才将一行人带到安全地带。

  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原因值得深思。一位资深驴友说,“户外运动作为体验大自然的项目,有它存在的理由,但考虑到接连出现的事件,相关部门以及热衷这项运动的人们,应该有所警醒及反思。”一位网友更直言,“不是穿了件冲锋衣就能叫驴友”。

  专家:户外运动安全第一

  针对“驴友”被困甚至遇难事故频发的现状,登山专家们经常提出提出种种建议。一位登山专家就曾多次提醒,登山要装备充分,做足应急准备,寒冷天气要注意防寒,参与者需要掌握防止失温、冻伤的防寒知识,外出活动务必安全第一,户外运动不是用生命去冒险。

  蓝天救援队的李部长也对“驴友”们出行提出了建议。“首先,出行前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如果环境太恶劣,再好的身体都经受不住。第二就是对自己身体的素质有全面的理解,特别是冬天,天气冷消耗体力很大。第三,主要装备和设备要带齐,比如电台、手机、GPRS等,”他说。

  同时,他表示在低温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准备热水、高热量的食品和轻质的厚衣服。另外,一定要带备用电池,“有时候,电台和手机都是救命的。”

  救援浪费公共资源 巨大花费谁买单

  两位驴友在灵山失踪后,北京有关部门积极调动力量救援,并动用了直升机。官方和民间各路救援队伍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赶往事发现场,冒险搜救。外界质疑,救援活动结束后,谁来为耗费的公共资源埋单?

  据此次救援现场负责人介绍,由当地向导、红箭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和消防队员组成的救援队共有近200人。首航直升机公司获悉后,免费动用直升机协助救援。营救生命固然责无旁贷,但动用如此之多的力量,无疑耗费了大量公共资源。

  毕竟,一再出现的“驴友”被困事件背后,大多存在着出行前不做计划、对探险地点的天气等因素考虑不足、自不量力等因素。此类事件频发,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令救援人员以身犯险,甚至造成伤亡。甚至还有“驴友”在选择探险地点时间考虑不周,选择军事禁区等敏感地带,扰乱了公共秩序。

  中国户外文化相对落后 国外经验值得借鉴

  当前,中国的户外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很多所谓的“驴友”自我规范能力较差。“驴友”缺乏户外生存自救的经验,召集与出行又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为国内的户外旅行探险埋下了诸多隐患。

  “就是到BBS上发个帖子,公布自己的旅行计划,如果有人对我的计划感兴趣,就一同出发,”曾经组织过户外旅行的网友小罗对记者说,“召集帖上有免责条款,不过我也不知道他能起多大作用。”

  不论是户外出游,还是登山探险,很多活动都是通过网络、QQ群发起的。他们不问姓名、不问职业,互相之间以网名相称。活动本身风险较大,队友们又素昧平生,临危时的团结协作精神自然值得商榷。

  在探险活动中,个别参与者脱离集体独自行动时,其他人碍于并不熟识,不好过多劝说。这更导致发生意外的几率大大增加。

  在灵山事件中,共有30名成员参加活动,事发当日下午2点左右,大部队因天色变暗决定下山。但25岁的副领队和另一名30多岁的队友坚持要冲击顶峰,并与其他4人继续前进。这4人不久后就选择返回,但他们两人却再也没能回家。

  甚至还有一部分户外运动参加者,丝毫不懂评估面临的险情极其影响。他们为了寻求个人的刺激或“成就感”,无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苏峪口管理站站长许斌呼吁,“驴友”们不能为了个人高兴就为所欲为,他们的活动并不是个人的事,而是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相比之下,国外的户外活动组织则更为得当,管理也更加规范。上海市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朱国建介绍,国外非营利性的民间机构发展得较为成熟,户外旅行玩家也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出发前不光准备充分,还会购买相应保险。

  如新西兰对户外探险的推广、运作、监管采取了以培训、教育和资质认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国家每年对于各个户外探险培训组织,都会提供培训资金。在国外,户外探险不仅是个体的行为,相关的公共服务业也十分完善。在美国许多景区都会设置一些登山小屋,屋内物资设施齐备,可用做登山者避险之用,有些景区还设置有专职的攀登巡守,为登山者提供及时的帮助。

  中国民间户外运动亟需规范

  实际上,“高山探险”和“山地户外”等体育项目,已被列入《全民健身条例》,因此,总是以一种偏见,看待户外探险,认为这是个人的不负责行为,实在有失公允。然而“驴友”近年来状况频发,引发全社会的重视。不少专家呼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户外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保障他们的权益。

  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法律法规,对民间自发组织的户外自助游活动做出专门的规范,也没有对组织者、参与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做出界定。一旦发生意外,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来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责任,这也给遇难者家属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同时,因所谓“探险”行为造成的侵害,以及占用公共资源或者闯入禁区等行为,也应以立法明文规定补偿或惩戒措施,以此来规范“驴友”们的行为。

  华侨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谢朝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道,欧美许多国家对自助探险旅游活动的参与者进行进入许可,并按照旅游地的风险等级来要求参与者的资质条件、设备配备条件等,同时将其与能否进行保险赔偿进行关联,从而约束旅游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除此之外,还强调利用保险手段来进行风险管控;强调建立融合公共救援、公益救援和商业救援相结合的综合救援机制,提升旅游安全的救援能力。”谢教授补充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解决驴友之困。”(完)

[作者:燕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