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汉街,一位年约40岁左右,身穿白衣、绿裤子的清洁工正蹲在地上。她一手拿着塑料瓶,另一只手正拿着铲子铲着地上的物品。网友“伍先生”发帖:“辛苦,真太辛苦了,汉街一环卫工人正蹲在地上处理污渍。”11日,网友将这一幕拍下来发到了网上,称要向环境的美容师致敬。此帖一发,马上引起多名网友的关注及回复,众人齐呼“被感动了”。(10月17日《武汉晨报》)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试图揣摩,体会众网友被感动的情绪,而始终不可得,环卫工人处理地面污渍有那么值得感动么?一个人在社会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本分工作,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么?至于让人感动么?如果干了一件自己份内的事情,都能使人感动,受到赞誉,那么这样的感动和赞誉也太廉价了点。
这让我想到了和朋友聊天中得知的一个新词:“谬赏主义”。这大约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句话,“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谬赏这样的现象被加上“主义”,可能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则为了强调这个现象相当普遍;二则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广泛存在,实际上是某种思维方式固化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由于当初特殊的政治背景,为了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赞美各类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的表现,再正常,再普通的行为也能带上光昌流丽的“冠冕”,动不动就是“奉献”、“光荣”,在道德情操上无限拔高。以至于后来一切社会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事情,都必须在这种虚幻的道德感召下才能名正言顺。
应当承认,谬赏主义的初衷是好的,想利用人性中向善向美向崇高的一面引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发扬光大,但是它极容易因其本身的逻辑错误陷入困境:因为正常人的价值取向是分为善,平庸,恶三类,把平庸作为行事底线。现在人为地把平庸拔高到善的层次,人们很可能借口“宁愿平庸”,而将自己的行为底线下降到实际的“恶”的层次。谬赏主义不经意间就将人们普通行为的责任和义务底线抽掉了,导致了当今社会的行为底线大踏步的后退。
现在人们之所以感叹世风日下,与“谬赏主义”有极大的关联,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恐怕还得从我们的思维模式上着手,尽量克制那些廉价、矫情的感动吧。作者:姜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