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2日电 台湾《旺报》刊载台湾在大陆就业人士文章,作者通过在大陆十多年的生活经历,感受大陆外在型态上的“大”,通过对中国人在“大”与“大”之间的交互转变影响,来感知是否有做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所应做的准备。
全文摘编如下:
来大陆工作已超过十年,对于大陆的“大”,体会最为深刻。
这里所谓的“大”,指的不是土地面积的大,而是视野与心态上的大。第一次到北京是1986年,当时北京还未开始建设,下飞机后坐着旅游巴士进入北京市区,看到海关大楼大门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大”,好高好大的门,门框上又是两个大字“海关”。
2002年初,服务于香港上市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台北、香港及大陆三地奔波。经常与三地的金融机构打交道,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台湾假如要借200万台币,在香港则要借200万港币,但在大陆就得借200万美金。虽然三者的难易程度差不多、数字也相同,但从币值上比较其差距之大,就非常可观了。
近日看到报导说“中国各大城市点燃了建设超高层大楼的竞争”,曾经是世界第一高楼的台北101高508米,大陆目前超过500米以上的高楼,从大连的绿地中心、到上海的中心大厦等,就有7栋之多。据称上海正在筹建超过1000米的世界最高建筑,超群大厦(Bionic Tower),工期预计从2012年到2020年,高300层,可容纳超过10万人。又感觉到一个“大”字。
从外在型态上的大,内化为心态上的大;或从心态上的大,进而表现到外在的大。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在“大”与“大”之间交互转变影响着。不过历史上好大喜功而失败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此时的中国无论从政治上、军事上,在大与大之间,是否已经做好成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