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蔺
《全唐诗》现存诗48000多首,作家2200余人,一般读者只能看选本。作诗难,选诗亦不易。自唐以来,选本达数十种,但能通行者不多。原因如纪晓岚所说:“求诗于唐,如求材于山场,各肖其人之学识。自明以来,诗派屡变,论唐诗者亦屡变,各持偏见,未协中声。”即是说选者偏狭,各持己见,不够全面。
笔者认为,所谓全面,应包括五方面:一是全面表现时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都要有。二是要全面反映作者的面貌,一个作者的诗风是多方面的,如李商隐以绮丽著称,却也有《韩碑》这样的雄浑之作。三是要全面反映名家、名篇和名句,有些作者不是名家,却也有传世之作。四是要反映不同读者的要求,即能雅俗共赏。五是评注要全面反映作者和诗的优缺点、疑点。
达此要求,确属不易,差近的通行本有四种,兹简评如下。
《唐诗三百首》
相对全面,但编选比较保守
选者孙洙(蘅塘退士),乾隆十六年进士。自序选诗原则是代替通行的《千家诗》,选脍炙人口之作,作为家塾读本,确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共选77家,诗302首。以盛唐为主,达150首,尤以李白、杜甫、王维三家居多,选了98首,几达全书的1/3。其次是田园派的孟浩然,边塞派的岑参、高适、三王(王昌龄、王翰、王之涣)。中唐则突出韦应物、刘长卿,在10首以上,白居易虽只选6首,但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诗,亦见其重。晚唐则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多。对于小家名篇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也曾顾及。大致代表了唐诗概况。
该书最大的缺点是,正值乾隆文网密织时代,选者不能不谨小慎微。故虽多选李杜,但不选杜甫的三吏三别,李白的古风59首,白居易的《秦中吟》、皮日休的《正乐府》等讥讽时事之作,更不敢选了。此外受沈德潜影响,以雅正为宗,故冷峭的李贺诗,一首也不选。清新婉畅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未选,使这被闻一多盛赞“诗起六代之衰”的杰作,与读者失之交臂。
总的来说,《唐诗三百首》相对全面,超越前人,故得广泛流传,不失为陶冶性情的好选本,但作为唐诗的时代象征则有不足。
《唐诗选》
政治第一艺术第二,但瑕不掩瑜
系新中国第一部唐诗权威选本,由文学所集体编写,历经坎坷才得以面世。早在1962年,由余冠英、钱钟书、王水照等5人编选。正值知识分子的短暂春天广州会议之后,故提出的原则是“方方面面、不求平衡、不讲照顾、只选好诗”。1966年初稿完成,“文革”山雨欲来,文学所全体被下放干校,出版希望被无情地扑灭,直至1975年评法反儒,才获准回京“三结合”,与北京维尼纶厂工人共同修订。钱、王均未参加,另由吴庚舜等加入,于1977年定稿出版。
选诗630多首,130多家,较《三百首》增加约一倍,得以纠正其不少缺点。首先是在初、中、晚唐做了大量补充。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珠英学士(沈佺期、宋之问等)及陈子昂复古派均有体现。中唐对韦应物、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大历十才子以及贾岛、元结、李益各派亦均触及,特别是李贺由无到众(21首),这可能与毛泽东喜欢“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有关。盛唐诗方面,也补充了李白的古风59首及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同样中唐诗补充了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等,晚唐诗除扩充了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的篇幅(特别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并有皮日休、杜荀鹤的讽论诗,及韩偓、韦庄、郑谷、许浑、张祜等百花齐放。并有作者小传和注解。已基本概括了唐诗全貌。
其最大缺点是历经“文革”,与初稿相比,定稿面目已非,编选原则已改为政治第一,艺术第二。所以由钱钟书初选的60多首诗中,除王绩、王勃外,已全部删除掉,王水照提的《秦妇吟》,也早抽出。韦庄的《秦妇吟》不仅写了黄巢军的残暴,也写了唐军有过之无不及,其史诗价值在《长恨歌》之上,所以传诵一时,甚至被写在帐子上。只因遭时忌,韦庄不准家人编入其《浣花集》,以致流失千载,后在敦煌石室才发现写稿。陈寅恪曾让俞平伯写成长卷,悬于屏中,文坛亦曾引起热议。但黄巢当时被认为是农民起义领袖,遂不敢将此诗编入。相反,传为黄巢的两首伪作(菊花诗),以及子虚乌有的“唐代回鹘诗人”坎曼尔的《诉豺狼》却被羼入了。其次,有些选目带有“文革”时期的暴力色彩,如张巡的《守睢阳作》。笔者以为,张巡守睢阳,粮绝时以人肉为食,原来城中3万人,城破时只余400人,其残酷较黄巢为甚。此外,有些诗人小传多据闻一多《唐诗大系》,经傅璇琮考证有舛误,属于小瑕,不再赘述。总的说来,《唐诗选》较《三百首》进了一大步。
《唐诗鉴赏辞典》
完备的选本,但鉴赏文章不够公允
上海辞书出版社组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编选。选入诗家190余人,诗1100余首,较《唐诗选》又增加了一倍。基本包括了前者的名家名作,更增加了60多位不是名家却可以传世的作品,艺术性较高,从而弥补了《唐诗选》政治第一的缺点。如增加了花蕊夫人、鱼玄机、薛涛等女诗人和一些无名氏作品。各个流派兼收并蓄,全面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风姿。全书180多万言,于1983年出版后即不胫而走,达数十版之多。
该书工程浩大、体例齐全,可谓迄今最完备的唐诗选本。其主要特点是:
1.选入作者占《全唐诗》1∕10,作品为1∕40,故精度较高,名篇名句网罗殆尽。
2.集中126位学者为每首诗写了赏析文章,多系名家,如萧涤非为杜诗专家,其文字自然中的。
3.为每位诗人作小传,以时代为序,使读者得以知人论世。
4.作诗人年表,由唐高宗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祐四年(907),以诗坛活动及诗人生卒和史事并列,如与诗人小传并观,可视为一部简明的唐诗史。
5.作名句索引达740余联,以首字笔画为序,便于检索。世传名句,尽在其中。
6.作唐诗书目约1500余种。分总集、合集、别集(即专集)、评论及资料(包括诗话、随笔、诗人评传及研究论著)。
但该书也有缺点,首先是《秦妇吟》仍未入选,黄巢伪作仍被羼入。这是因编选时在改革开放之初,史学界对五朵金花(包括农民战争)仍未有定论所致。其次鉴赏文章似乎有个“潜规则”,即只说好不说坏。如綦毋潜《春泛若耶溪》,诗作平平,《三百首》选了,《唐诗选》未选,《辞典》选了并加以溢美。正如钱钟书所说,历来选了,你若不选,便易被找岔子。
《唐人律诗笺注集评》
考订精当,但一人之力难以全美
这是陈增杰的著作,不是太通行,却是质量高并合乎前面提出5项标准的,也许限于个人精力,现只有律诗面世,选了129家,诗584首。但律诗占唐诗总量的一半,故此选本对研究者尤为重要。其特点有六:
1.原诗:一般选诗多依《全唐诗》,事实上舛误不少。该书参考其他选本如《文苑英华》等多种,作了必要的校订。
2.作者简传:包括生平、创作风格等。有些作者两唐书无传,需广采别集进行考订。
3.集评:集古今选注家、诗话家,著作家评语。有些诗评大相径庭,使初读者几无所适从,该书则条分缕析,烛微抉幽,提出意见。但又照录原评,不同意见亦有迹可循。
4.笺注:分篇解和注释,酌引前人解注。
5.附论:对于唐律中许多疑案、疑句,参考各家意见,加以分析,成一家之言。
6.摘句:因考虑平衡,有的佳作不能尽收,摘句以资弥补,以免遗珠。
这一选本可以说是颇有创见,其体例值得推广。在诸选本中以精确考证工夫,集近人的研究成果,堪称后来居上。可惜作者仅凭个人力量,不可能全美,如杜甫《秋兴八首》这样的“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竟未全选,有遗珠之憾。
本文所据版本
《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编 陈婉俊补注 中华书局 1959年
《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唐诗鉴赏辞典》 萧涤非、程千帆等撰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唐人律诗笺注集评》 陈增杰编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梁楷(南宋) 《李白行吟图》 供图/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