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欧债危机影响外溢 全球经济很受伤(表)

2012-08-20 15:10:00 来源: 半月谈网 
字号  

  美国经济能否“HOLD”住?

  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经济表现向好,摆脱了今年春季的低迷态势。而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欧元区经济接近衰退边缘。欧洲是美国最大出口市场,在欧债危机前景莫测、影响外溢背景下,美国经济能否持续向好尚存较大的不确定性。

  美国商务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GDP环比按年率计算增长1.5%,低于第一季度修正后的2.0%。尽管增速放缓,但在欧洲危机形势严峻及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美国经济表现如此实属不易。

  “工业生产上升,房屋建筑商信心提升,通胀水平维持低位,以及近期发布的其他积极数据表明,美国经济状况正出现实质性改善,”美国纳罗夫经济顾问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乔尔 纳罗夫说。

  不过,经济学家对近期美国经济的积极表现仍持谨慎态度。分析认为,尽管较今年春季的低迷表现有所恢复,美国经济仍较为疲软,尤其是失业率还维持在8%以上的高位。而美国6月初以来出现的严重干旱可能推升未来几个月的消费者价格,从而抑制消费者开支,并降低美联储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

  对于美国而言,未来经济能否维持目前的向好势头,一方面取决于其国内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还要看欧债危机的走向。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美国外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影响,这将给复苏本已艰难的美国经济蒙上阴影。

  IMF认为,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财政调整。政治僵局可能导致2013年减税政策终止和自动开支削减机制启动,这意味着短期内财政调整过紧而中期又不足。(经济参考报/记者 刘凡)
题。

  中国外贸“很受伤”

  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7月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480亿美元,同比下降8.9%,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293.7亿美元,下降16.6%;今年1至7月,中国总体出口同比增长7.8%,而对欧盟出口却下降3.6%。

  欧盟统计局公布,今年1至4月,欧中进出口总额为1389亿欧元,同比增长2.5%。其中,欧对华出口472亿欧元,增长10%, 欧自华进口917亿欧元,下滑1%;欧累计对华贸易逆差445亿欧元,下降11.2%。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今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呈现显著下滑趋势。其原因何在?

  就欧盟而言,症结在于欧债危机之火愈烧愈烈。欧债危机的最初表现为“欧猪国家”在财政上捉襟见肘,濒临破产边缘,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得不向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施以援手。但债务危机并未因此得到缓解,而是继续向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蔓延,并触发了银行业危机,伤害了实体经济,逐渐演变为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而实体经济萎缩则意味着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下降,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需求亦随之减少。作为欧盟的主要进口市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自然首当其冲受影响。

  对中国而言,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削弱。中国输往欧盟的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欧盟经济萎缩抑制了对这些进口消费品的需求。另外,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出口商品在价格上的比较优势。

  但从根本上说,中国对欧盟出口大幅下滑的主因还是欧债危机,因为今年1至7月中国外贸出口的总体同比增速仍接近8%。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受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中国外贸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将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确定的支持外贸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帮助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改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将继续在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方面下功夫,特别是要努力培养企业的竞争新优势,加大市场多元化的拓展力度,力争实现年初预定的调结构、转方式方面的目标。(人民日报/记者 张亮 孙天仁 王珂)

  

  受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和全球经济增长同步减速的共同影响,全球贸易持续疲软,亚洲供应链终于感受到来自于欧债危机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如何加强亚洲区内贸易变得比以往更加急迫和重要。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12年经合组织34个成员出口额平均同比增长3.7%,大大低于近年平均增幅。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对世界贸易动向每月调查统计也显示,今年1月至5月,全球贸易量同比增长2.6%,大大低于去年8.5%的增速,而一向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亚洲出口仅增长2.6%,较去年的12.1%出现大幅萎缩,亚洲出口正以2009年4月以来的最快速度恶化。

  事实上,欧债危机不仅对全球需求端产生影响,更通过贸易渠道、投资渠道及融资渠道对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冲击。在实体方面,7月份中国、印度制造业继续放缓,日本滑入自去年地震大灾难以来最弱表现期,韩国出口亦大幅下滑,接近3年以来最大月份跌势。

  而在金融方面,也同样受到欧债危机的拖累。据亚行估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信贷总额中,欧洲银行业所占份额为9%,相当于美国银行业所占份额的3倍,贸易信贷方面占到50%,受欧债危机和资本回流影响,亚洲外贸部门普遍面临信贷标准收紧、融资成本上升的困境。

  数据显示,过去10年亚洲对欧美出口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区内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不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亚洲供应链高度垂直整合,但亚洲区内贸易额的60%至65%为中间产品贸易——在韩国、台湾地区等地生产,在中国大陆组装,最终销往欧美市场。由于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出口占比为20%,因此,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中,欧债危机首先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滑坡,进而扩散到更多亚洲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全球需求端(欧美)和全球供给端(亚洲)同步放缓的格局:我国在亚洲的重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冲击也日益明显,我们对台湾地区、印度出口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根据海关5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对台湾地区、印度、新加坡出口分别下降10.3%、1%和4%。

  亚洲出口形势的恶化和需求低迷也影响到了全球商品价格的走势。数据显示,相比于2011年10%的增长,今年1至5月全球商品价格同比下跌0.3%,其中能源价格仅上涨4.7%,涨幅远小于去年的34%,工业产品仅上涨1.4%,其他原料价格掉头下跌,跌幅达14.8%。

  短期来看,全球贸易走势难以令人乐观,由于代表全球贸易先行指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持续走低,自年初以来已经累计下跌约52%。受需求低迷和供应链调整的影响,预计下半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势头很难得到根本改变。

  而从中长期的角度看,过度依赖于欧美市场的亚洲出口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欧债危机间歇性发作趋向常态化,发达国家漫长的“去杠杆化”、“去债务化”过程让我们看不到贸易爆发式增长的希望,因此,重视和加强亚洲区内贸易,提升区内消费需求,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区内贸易融资和结算不啻为抵御危机的新出路。(经济参考报 张茉楠)

[作者:黄楠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