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网评:郑州拆报亭是过时社会治理观念的体现

2012-06-23 09:13:00 来源: 光明网 
字号  

    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拆除全市报刊亭的消息引起了舆论关注。据说,在4月,郑州市实施了报刊亭“退路进店”工程,拆除了全市共计421个报刊亭,以致该市成了中国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

  郑州市拆除报刊亭的行政效率颇高:3月,郑州市报刊亭“退路进店”领导小组成立,4月即开拆报刊亭。如此过程,实可谓决策迅速,行动果敢。当然,如此行政的效果也立刻显现出来。据郑州市当地一家主流都市报发行部门的数据显示,尽管这家都市报在郑州市区的零售点从400多个增加到600多个,50%的增幅耗费了大量额外的运营成本,但其日均零售总量却比拆除报刊亭前的4月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另据郑州市报刊零售公司一经理介绍,自4月以来,郑州市报刊零售市场整体销量下跌约80%;由于报刊配送点增多,配送的半径、里程增加,郑州市报刊零售公司配送成本增加了一倍多……如果统计出具体数据,结果也许会更糟。

  郑州市报刊销售的成本大幅上升,销量大幅下降,这就是郑州市实施报刊亭“退路进店”工程的现实效果。实际上,这种效果,并非要经过什么严密的推论和计算才能得知,而是任何思维正常的人凭借简单的逻辑推理便可得出的结论。这种结论和这样的效果,也正是许多城市不敢轻易在“有碍市容观瞻”的报刊亭上打主意的重要原因所在。而郑州市的相关部门,之所以敢在拆除城市报刊亭上投放其行政力量,也正是其仍然操守着过时的社会治理观念的表现。

  这种过时的社会治理观念,用郑州市负责拆除报刊亭工作相关官员的话说,就是“拆除报刊亭有利于相关监管”。不仅如此,其拆除的过程也充分证明了“有利于相关监管”的初衷。据报道,报刊亭的拆除工作,最早是从河南省委所在地的周边道路开始的。拆除行动,没有任何征兆,如郑州市一家报纸总编辑所言,拆除报刊亭成了郑州市的“突发新闻”。何以至此?郑州市报刊亭“退路进店”领导小组成员、郑州市城管局一副局长对此解释称,市区所有的421个报刊亭“全部属于违章建筑”,而“依据法律法规,政府拆除违法建筑的行为,不需要提前召开听证会”。这,就是“事发突然”,不需要事先告知郑州市公众的原因所在。

  说郑州市拆除报刊亭的行动是过时社会治理观念的体现,就是因为其“拆除报刊亭有利于相关监管”的初衷,就是因为其凭借官员“全部属于违章建筑”的判断便可无预兆拆除报刊亭的蛮横行动。一种行政行为,一个行政措施,其该否实施,能否执行,并不是看这种行为和这个措施是否“有利于”该行政行为和行政措施本身,而是看这种行政行为和这个行政措施是否“有利于”、方便于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及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形成。为了“有利于相关监管”、为了所谓“市容”、尤其是为了某一小部分人的“眼不见为净”,便不惜触动、蚕食和侵犯多数人的利益,这样的行政逻辑往轻了说,是眼中无民的行政逻辑。

  在现代社会的治理逻辑下,政府的一切权力应来自公民、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应接受公民监督,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有利于”公众,而不是有利于政府自己。因此,郑州市为了市容、为了“有利于相关监管”,便可以动用城管力量,违背许多公众的意愿拆除报刊亭,既无经济效益,更缺社会效益的社会治理方式,实是坏例一桩。

[作者:光明网员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