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州6月21日电 题:非洲人的“广漂”生活
作者 廖丽丽
记者在广州唐旗外贸服装城见到了非洲小伙子Godwin时,他正坐在自家不到五平方米的商铺内,默默等待来自非洲或是中国的客户上门。今年28岁的他来自尼日利亚,有着黑巧克力般的肤色。在广州,像Godwin这样的非洲商人至少有2万,他们与街头来来往往的非洲同伴,构成了广州最独特的风景。
据中国官方统计,2003年以后,在中非贸易热潮的带动下,赴广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递增。6月18日,尼日利亚男子艾利贝奇在广州越秀区与一名中国电动自行车车主因车费问题发生纠纷,越秀区警方将两人带回派出所进行调查,几小时后,艾利贝奇突然昏倒,尽管警察叫救护车到现场抢救,最终艾利贝奇因抢救无效死亡。19日,逾百名非洲裔人士在该派出所外聚集,致使当地交通一度中断。
Godwin对记者说起此事时,一脸的不解与无奈。“我们害怕被查签证或者惹上麻烦。这次事件,虽然警察是来维持秩序,但还是发生了这样的悲剧。”Godwin又耸耸肩说,尽管如此他还是会继续在广州做生意,“因为广州是成本最低的货源地”。
两年前,Godwin在朋友的劝说下来到广州“淘金”。“他们告诉我,广州除了做生意成本低,而且生活便利。广州有持续的供电,有带空调的公共汽车,有许多摩天大厦,这在尼日利亚难以想象。”Godwin说,家人攒了一笔钱送他来到中国,希望他能够赚到钱,然后回去盖大房子。
Godwin的商铺墙上挂满了T恤和牛仔裤,狭小的空间里放了一张小办公桌和两张廉价的塑料凳。Godwin说,自己商铺的衣服大部分销往尼日利亚的商都——拉各斯,“我们去进面料,然后在广州找工厂加工成国际最流行款式的服装,再批发给非洲来的老乡。几年前,做这行的利润还是很大的,但现在越来越多非洲人到中国来进货,竞争更加激烈,我们的利润也缩水了很多,像一件20元人民币的衣服,2009年在尼日利亚能卖80到100元人民币,现在也就卖50或60元。”
位于广园西路的唐旗外贸服装城,距离广州火车站不到两公里,是非洲商人批发服装、鞋类的贸易场所之一。在这附近的三元里地区、小北地区聚居着大部分在广州的非洲人,这一带也被称作“巧克力城”。每到下午,“巧克力城”便开始出现大量的非洲裔身影,他们三三两两,拎着黑色塑料袋,或拉着购物车,穿梭于附近的众多商贸城,寻找廉价的中国服装、山寨手机以及电池等商品。
“很多非洲人喜欢讨价还价,即使是很便宜的东西,他们还是要将价格压到最低。有些非洲人脾气不好,生意谈不来,他们就翻脸,不过大部分非洲人还是比较友好,说话也非常直接,不会拐弯抹角。”在广园西路迦南商贸城附近开便利店的陈灵东说,“巧克力城”在晚上10点后才真正活跃起来,常常有非洲人聚在路边摊吃饭、喝酒、聊天,他们偶尔冲路人吹口哨或者用普通话大声说“你好”,然后引来同伴的哄笑。“其实他们对中国人也有防范心理,我们很少真正和他们混在一起玩,平常只是生意往来。”陈灵东说。
来自莫桑比克的艾里希在广州生活了四年,一脸腼腆的他告诉记者,父母送他到中国是为学习中文和计算机,他已渐渐习惯在广州的生活。“广东人很热情,粤菜很好吃,不过粤语很难学,但我有很多中国朋友。”艾里希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对非洲人还是非常友好的,只是偶尔在生意上会有一些摩擦。
艾里希说,他的父亲在1989年就来过中国,常常对他讲述在中国的故事,家里用的电器或买的衣服,很多都写着“Made in China”,所以自己从小就对中国充满好奇。“我有很多朋友在广州做服装生意,但是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可以做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艾里希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