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苏州河复航外地游客寥寥 往返130元被指略贵

2012-06-19 09:38:00 来源: 文汇报 
字号  

  杨柳抚弄着绿波,细雨敲打着窗户,伴着不时响起的电子解说声,观光船驶过一道道弯,一座座百年老桥从眼前掠过……

  今年4月29日,经过一年多的清淤整治,一度“搁浅”的苏州河游船再度起航。复航伊始正赶上“五一”小长假,游船供不应求,不得不加开航班。但进入6月后,因受江宁路桥施工影响,网上预订取消,航班不时调整,游客只能现场购票。这给刚“满月”的苏州河游览添上一重阴霾。苏州河观光旅游有限公司决定,从6月11日起,开通交通卡购票业务。

  事实上,近年来不管是轮渡还是水上游览,在上海的发展势头均不乐观。在此背景下,近期“动作频频”的苏州河游览项目吸引了不少关注与期待。它究竟能否“异军突起”,成为一个新兴的上海旅游热点?还是“昙花一现”,将诸多美好的设想空留纸上?揣着一个连串问号,记者踏上了苏州河上的游轮。

  外地游客寥寥

  周日中午,在出发去昌化路码头的途中,可容纳26人的“苏州河11号”坐着15名游客,上座率超过50%。不过,记者注意到,从丹巴路码头方向相向驶来的游船上,只有5名游客。

  “苏州河11号”上有几位纯粹为了怀旧的老人。刘老太是地道上海人,上午刚坐过外白渡桥航线,下午又逛到昌化路码头,打算沿苏州河一路坐到丹巴路码头。她说:“我小时候就住在苏州河附近,后来搬走了,现在退休了,没事就想回来看看玩玩。”记者发现,船上几乎都是本地游客,其中不少人就住在昌化路码头附近。

  据苏州河观光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丁一统计,复航以来,共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日均客流量约100人次。现有客流以本地游客为主,其中又以中老年游客居多。

  为何外地游客很少?答案很简单,大多数外地游客只知黄浦江,不知苏州河,更遑论到苏州河水上游览了。在外滩,记者随机访问了十多位外地游客,其中大部分都对苏州河游览反应冷漠,表示“没听说过”,同时也缺乏深入了解的兴趣。

  票价略超游客预期

  与黄浦江游轮相比,“苏州河11号”个头比较小,采用船载GPS播放电子导游词。尽管一路循着喇叭里的提示东张西望,记者仍有些摸不着头脑,一路下来,只找到上海造币厂和印钞厂两个景点。同船的刘女士也有同感,“我和女儿都跟着解说词找老建筑,结果老房子没看到,都是高楼。还是应该请个真人导游,帮我们指一下。”

  此外,船票价格也超出了部分游客的心理预期。游客宁女士说,虽然掏钱买了票,但心里有点“疙瘩”,“都到码头了,不可能嫌贵不买。但是说实话,大人80元、小孩50元,这个价格有点高。”

  与黄浦江游轮“100元兜一圈”相比,苏州河游览目前“全票单程80元、往返130元”的价格确实显得略贵。此外,经过多年经营,黄浦江游览在人们心中已形成“品牌”效应,成了很多外地游客心中的“参照系”。一位来自广东的陈姓小伙子就表示:“如果单程50元以下,我也许会去试试看,再高就算了。”

  有趣的是,轮渡东金线也被游客拿来和水上游览线路做比较。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轮渡东金线在部分游客眼中就是一条过江游览线,而2元的票价更是吸引了不少人气。

  游船的定价与游览公司的运营成本和运力息息相关,定价80元自然有其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如何让游客意识到并认同其合理性,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是调低票价迎合大众心理价位,还是提升服务让游客感到“值回票价”?这是苏州河游览现在面临的一道难题。

  未来将“水陆联动”

  丁一告诉记者,“未来苏州河游览要‘水陆联动’,让游客可以上岸参观;除了现在的GPS船载语音播放,我们还考虑增加别的介绍方式。”

  他特别提到,要和黄浦江游览“差异化经营”,打造“怀旧”品牌,“浦江游览主要是展示两岸知名地标建筑,对游客有视觉冲击;苏州河沿岸则是上海百年历史的展示,有很多老厂房和老建筑,对两岸历史有所理解的游客,尤其是与此有过关联的中老年游客有心理冲击。”

  对此,复旦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翁瑾认为,成败的关键的确在于“差异化经营”,但“差异化经营”的前提,是开放市场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迫使”两条水上游览线的经营公司发掘自身潜力,吸引游客。“只有面临生存压力,经营公司才会真正动脑筋找出路,寻找市场空白,推出多样化服务,或是寻找独特的营销点,通过‘讲故事’,给产品增加额外的附加值,帮助消费者在众多市场产品中快速识别自己。”

  由于苏州河游览“初出茅庐”,无论客流量还是知名度,还无法与“上海城市新名片”的头衔相匹配。对此,翁瑾给出了两招:

  “与旅行社合作,是打开局面最快捷的途径。”但他同时提到,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大量“到此一游”型旅游,不利于苏州河游览品牌的建设。翁瑾认为,如果想走得更长远,苏州河游览还应在“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上”上多做文章。

  “希望未来苏州河游览能深挖文化内涵,讲老百姓的故事,在‘深度游’、‘体验式旅游’上下功夫。此外,还可以考虑如何利用苏州河游览相关产品,参与沪上会展业市场角逐。走‘不求总客流量,但求总消费力’的精致发展路线。”

  本报实习生 牛牧原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