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英一取款机吐双倍现金 银行称不用归还多余的钱

2012-06-18 09:4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  

  据《每日邮报》报道,“近日,英国一台取款机发生故障,在顾客取款时会吐出双倍数额的现金,此消息传出后,很多人赶来提款。银行方面称他们可以不用归还多余的钱。”“因为出错的是银行,顾客不必为此负责。”

  在英国,利用商业机构的失误而大赚其钱甚至可以成为职业。我认识的中国留英学生中就有专门在网店上搜寻商品价签上的“一夜性”失误(overnight blunder,通常这种失误第二天就能发现),比如,把88.8英镑的价签误标成8.88英镑的,然后大量购进再转卖。似乎没有哪一家网店敢以“打错价签”为借口拒发商品,更有不少人堂而皇之地仅花几英镑就预订并入住在网上标错了预订价的五星级酒店。寄生在此类失误上的是人性,或人性的弱点,而法律是不与人性作战的。谁能见了如此便宜的商品还“坐怀不乱”?谁能不在有造币功能的取款机前踟蹰复徘徊?

  所以,尽管“警方表示如果顾客在取现时已经发现取款机发生故障并且继续取钱的话,那么银行方面可能会以欺诈罪追究顾客责任”,但这顶多是一句“政治正确”或“道德正确”的官样表态而已。英国警方没有“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义务,你银行要觉得吃了亏,那你打官司去;他们似乎也没有“钓鱼执法”的癖好,事实上,他们是“在200多名居民狂取了两个多钟头之后”才姗姗赶到,而后还义务地在Twitter上告知大家不必继续前来,“对不起,我们已经到达现场了!”

  整个的“取款机双倍吐款”事件进行得有如一场无伤大雅的英国式幽默剧,居民们过节般地呼朋引伴排队取款,警察也不认为有把200多个“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的压力,还装模作样地在媒体前发了一番通告,受害者汇丰银行更是表现得像“取款大酬宾,取一送一”。值得注意的是,汇丰的做法与商业伦理或商业策略无关。而同样的商业策略或公关方式就不会出现在中国的汇丰银行。此类失误也决无“坏事变好事”权当“交学费”的功能,失误永远无法根绝,如果没有追究失误的机制,再多的失误也无法倒逼银行加强管理,改进服务。真正相关的是英国所谓“补偿性正义”的司法与制度环境。所谓“补偿性正义”,就是法律、规则及社情舆论都有意识地、策略性地选择站在弱者一边,这样才能平衡强者在进入司法博弈之前的先天优势,实现或最大程度地实现司法实践上的公平正义。取款机不吐钱或少吐钱,银行要负责;但要多吐了钱,客户却可以一卷走之。原因很简单,银行与客户相比永远处在强势的地位上。

  我国的“司法恐慌”可以从反方向上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且不说我们的银行以“国家财产”的名义在经济法律生活中所享有的不能受损的特殊地位,即便严格限定在民事诉讼的层面上打官司,体现在雇请律师和引导舆情上的银行优势也远非作为个体的客户可比。当年重判许霆时,不就有专家煞费苦心地抛出“大门敞开”说——“我家大门敞开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进来偷东西”。而一旦把银行与客户的关系规定成“我与你”的并列对等关系,个体客户的任人宰割就是注定了的。在中国做一个取款机上的合格取款者何其不易:既怕少吐,更怕多吐,还怕吐假钞,银行要求举证倒置,客户你得提出取假钞的证据呀。与此同时,你还得防范取款机上防不胜防的诈骗操作和诈骗信息。若有取款机索性拒不吐钱,还要叫来亲友替银行的过失守通宵。

  为什么受损的总是我们,而不是银行?为什么银行的呆账坏账在人所共知地增多,银行职工的福利却总是那么好?据说,因为他们守护的是“国家财产”。包括银行在内的许多国企,都擅长交替抡起两根大棒:在企业暴利稍受损失时抡起“国家”大棒保护自己的垄断地盘;在企业内部分红时又抡起“企业”大棒阻止国家的汲取。

  可以想见,此番“双倍吐款”事件决不是汇丰故意让咱们的银行业难堪,他们可能压根儿就没想到咱们的银行可以是这样的。

[作者:曹文萱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