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巨幅蜀绣《高原秋色》7月将走进人民大会堂(图)

2012-06-15 10:11:00 来源: 天府早报 
字号  

  目前,30多位绣女三班倒创作,作品将于7月中旬送往北京

  人民大会堂四川厅里,长4.4米、高1.7米,共计32条鲤鱼的巨幅双面蜀绣 《芙蓉鲤鱼》已经在这里陈列了30年,每每让经过这里的人惊叹;今年7月,人民大会堂将再次出现新的蜀绣作品《高原秋色》。

  最近几天,梦苑蜀绣里的气氛很是火热。30多名绣女在四川省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的带领下加班加点地赶制一幅7.5米长、3.4米宽的巨幅蜀绣作品《高原秋色》。完工的作品将会被送往人民大会堂,被人民大会堂陈列和保藏。

  机会难得四大名绣同场竞技

  人民大会堂今年年初确定在人大常委会大厅的过道墙壁上镶嵌“春”、“夏”、“秋”、“冬”四个主题刺绣作品。经过确定,在蜀绣、苏绣、湘绣和粤绣四大“名绣”中挑选优秀制作团队来创作这一组作品。四川省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带领的蜀绣团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这次为人民大会堂制作蜀绣作品的机会。

  按照人民大会堂的要求,蜀绣负责秋天这个主题的刺绣创作,将一幅秋意盎然的高原雪山摄影作品《高原秋色》用蜀绣表现出来。刺绣团队将用手中的丝线来表现蓝天、雪山和金黄的草地。

  其它三幅作品分别为苏绣《江南春早》、粤绣《夏日海风》以及湘绣《北国冬雪》。

  工艺高难穿针引线“画”油画

  “蜀绣一般都是绣比较素的题材,秋色这样色彩丰富的作品在蜀绣中很少见,可以说这是在用针线‘画’一幅油画作品”。为了尽可能绣出同原作一样的色彩效果,梦苑蜀绣专门到苏州去购买了1000多种色彩的蚕丝回来。孟德芝介绍,“作品的色彩太丰富了,很多颜色杂驳在一起,会产生色差,配色十分困难”。孟德芝和团队成员们只好先做一些配色的实验,然后再绣制。

  由于这幅蜀绣色彩斑斓,团队决定采取乱针绣和蜀绣传统平针绣结合的手法。蜀绣一般不采用乱针绣,大量采用乱针绣给刺绣增添了很多难度。作品将于7月中旬送往北京,由于时间太紧,工艺要求高,今年4月4日开始,孟德芝和30多位绣女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9点。甚至还采取三班倒的方式加班绣制作品。有的绣女在洗碗、坐公交车的时候都在讨论如何绣好作品,到了家里几乎都累得不想动了。

  目前,《高原秋色》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三,蓝天、白云和雪山已经绣好,从远处看去和原照片没有什么两样。

  绣女传奇>>>

  蜀绣大师 两次为大会堂出手

  30年前,22岁的孟德芝有幸参与送给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双面蜀绣《芙蓉鲤鱼》的绣制工作。当时有20多个绣工参加制作,她是最小的一个。今年4月,已是蜀绣工艺美术大师的孟德芝应人民大会堂邀请,看到了自己30年前参与制作的《芙蓉鲤鱼》,“虽然知道作品是挂在人民大会堂,但30年后亲眼看到自己参与绣制的作品挂在人民大会堂里,还是觉得很激动”。

  从一名普通的绣工变成了四川省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先后在瑞士、法国等地交流。孟德芝最深的感受是蜀绣逐渐从一门技艺发展为一门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觉得蜀绣是一种艺术,在艺术的熏陶下人会越活越年轻”。

  匆匆30年过去了,52岁的孟德芝又接到了新的重任:作为绣女的佼佼者,带领自己的团队为人民大会堂再次制作蜀绣。孟德芝第一次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做好蜀绣作品。而这一次参加人民大会堂的蜀绣制作,孟德芝表示最大感受是责任,“从做好蜀绣作品变成做好蜀绣文化的宣传”。孟德芝表示,这次代表四川所有蜀绣厂商去和其他三大名绣竞争,不能丢了蜀绣的脸。

  “我觉得蜀绣是一种艺术,在艺术的熏陶下人会越活越年轻”。 ——孟德芝

  后起之秀出身蜀绣世家

  为了绣好《高原秋色》,孟德芝挑选了30多个技术最好的绣女来完成工作,23岁的吴燕是团队里最小的一位。吴燕家住郫县,外婆、母亲都在家里绣蜀绣,称得上出身蜀绣世家。虽说是最年轻的成员,但刺绣功底不亚于其他绣女。

  上个世纪80年代,母亲和外婆从成都蜀绣厂拿回染色的蚕丝和样品,回到家中加工。看着花花绿绿的丝线和各种各样的图案,小吴燕十分喜欢,经常拉着母亲问这问那。在母亲和外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吴燕逐渐喜爱上了蜀绣。仅仅10多岁,她便开始在母亲的指点下尝试绣蜀绣。17岁以后,吴燕便全力学习蜀绣。吴燕学得很是刻苦,加上挺有悟性,蜀绣技术在不断进步。

  作为制作团队里最年轻的绣女,吴燕十分珍惜这个参与传世之作创作的机会。丈夫对吴燕也十分理解,一直在默默地支持她,吴燕参加《高原秋色》制作期间,丈夫甚至包下了所有家务,让她能够全力创作。

  “可能没有机会看到这幅作品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情景,但是能够参加这幅作品的创作就是对自己刺绣水平的肯定。” ——吴燕

  新闻背景>>>

  蜀绣厂的兴衰

  上世纪70年代末,成都附近的农家几乎家家绣蜀绣,户户针工,从事蜀绣的绣女有好几千人。那时候成都蜀绣厂效益非常好,是对外宾开放的单位。

  1981年,成都蜀绣厂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绣制巨幅双面蜀绣《芙蓉鲤鱼》,蜀绣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

  上世纪90年代,成都蜀绣厂出现人才断层,经营逐渐不景气。2005年,成都蜀绣厂改制,孟德芝等一批绣女开始了自己创业的道路,在金牛区政府的支持下,从蜀绣作坊开始发展,最终成立了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现在生意十分红火。

  天府早报记者陈荞摄影李国东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