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新华网“记者微博圆桌对话”八:职业记者怎样提升微博平台发展品质?

2012-06-13 08:56:33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新华网“记者微博圆桌对话”八:职业记者怎样提升微博平台发展品质?

     新华网记者黄庭满庞晓华主持

    近期,新华网采访部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有关编辑部联合举行“自媒体时代记者的微私博公——记者微博圆桌对话”,特别邀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陈昌凤、新华社央采中心副主任和对外部副主任韩松、新华社对外部港台部采访室副主任张勇、新华社湖南分社副总编辑段羡菊、新华社北京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程义峰、新华社国内部新华视点主任记者陈玉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报道研究室主任编辑代和铭、新华网安徽频道总监卢尧、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项开来、《新京报》评论部资深编辑、评论员高明勇,以“自媒体时代记者的微私博公”为主题,围绕记者微博的兴起与发展、记者微博发言的策略与追求等多个议题共同展开了探讨。从6月6日起,新华网陆续播发“记者微博圆桌对话”有关内容。今天播发《新华网“记者微博圆桌对话”八:职业记者怎样提升微博平台发展品质?》。

    主持人:记者具有新闻职业的专业能力,其在微博中的行为,能否对作为公共新闻源的微博平台水准提升,对微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产生影响?如果有,请谈谈这方面的影响。

    张勇:可从多个方面发挥正面积极作用:一是利用其新闻敏感,发挥引导舆论关注方向的“带头”作用,二是利用其消息灵通的优势(对新闻事实的全面掌握),在传播链上发挥堵截、遏制谣言的作用,三是利用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个宝贵财富,在“围观”微博世界中的热点新闻时,引导大家挖掘信息、评判事实。

    韩松:难以预测。微博上有时不是看专业能力。

    项开来:微博需要记者,需要专业的新闻视角。

    卢尧:在社会转型时期,微博平台上的各种声音很多,各种利益诉求交织。在这种局面下,记者应从专业角度来有效地利用微博来引导舆论,发出理性和建设性的声音,引导微博平台向着良性方向深化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兴的舆论力量。

    陈玉明:微博兼具媒体属性、社区属性、社交属性,由于有“记者微博热”,微博的媒体属性大大增强了。在现阶段,微博媒体属性的增强是一件好事,大大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话语空间,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段羡菊:如果能够体现这个职业追求真实、担当道义的特点,那么记者微博应该有益于微博平台的水准提升。

    程义峰:如果某个微博平台上,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网民在那里捕风捉影,谣言满天飞,那该平台的水准无疑会很低,久而久之,吸引的网民会越来越少。但是,如果有一批理性、热心的记者充当中流砥柱,激浊扬清,那微博平台会成为社会的良心和真实消息的集散地。记者应该利用自已掌握的知识,以及离新闻源更近的优势,介入一些公共事务,促使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记者的私人写作跟职务写作有所不同,职务写作可能更多地代表记者所在的媒体,相应地,个性也越少。私人写作与在家里进行虚构的文学创作也不一样,它与社会结合得非常紧密,高度关注社会事件和人群情绪,甚至就在社会事件的现场。

    记者的私人写作跟职务写作和文学创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情怀,这种情怀不是靠文字技巧来实现的,而是有一定的学养,靠长期关注社会、观察社会的习惯养成。受众从他的文章里,可以感觉到一种对社会的很强的责任感,那种字里行间透出来的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对他的读者来说,不仅获得了一种价值判断,更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高明勇:记者的参与,让微博不仅有娱乐、体育,也有时政、观点,更有新闻与故事,一句话,记者对于“构建好的公共生活”,在微博里的作用举足轻重。

    陈昌凤:微博是网民群体共同的平台,因此每个人都在其中有一定的影响。记者是其中的重要小群体。

新华网“记者微博圆桌对话”系列阅读:

[作者:曹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