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又有三家调味品企业被发现使用工业盐水造酱油。继此前佛山威极调味品公司(以下简称“威极公司”)被发现工业盐水造酱油后,省质监局、公安、盐业总公司等联合调查近二个多月,发现威极公司使用工业盐水加工的酱油,除一部分直接流向消费者的餐桌外,还有一部分被卖给佛山敦美味、开平市家常用、东莞祥兴隆调味品企业生产酱油。记者昨天走访广州部分商场,暂未发现有上述公司生产的产品。
威极760多吨工业盐 制成“威顶”、“凤彩桥”酱油
最近,在广东正进行的“三打两建”行动中,执法人员发现一起涉嫌使用工业盐水加工酱油的案件。根据举报人线索,执法人员发现佛山威极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工业盐水制造酱油,佛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盐务局执法人员对威极调味食品公司展开全面检查,并查封该公司厂区内的三个盐池的26吨问题盐水。
初时,据威极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陈裕华向执法人员介绍,该公司26吨盐水并非是直接购进的工业用盐水,而是使用2.8吨非食用盐按照一比十的比例勾兑而成。
然而,佛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公安、盐务等相关部门对辖区仅有的两家盐矿进行突击排查时却发现,有两家盐矿公司部分个体经销商,其固定用来运输工业用盐水的一些车辆中,有三辆车不但在三水盐矿公司的产品运送凭证上频繁出现,而且也多次出现在威极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相关票据上。
运输工业用盐水的车辆,为什么总在威极食品公司频繁出入呢?执法人员再次核查威极公司相关票据和资料后,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威极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从三水盐矿购买数百吨工业用盐水加工酱油。
据《广东省盐业管理条例》规定,井矿盐卤水不得用于食品、副食品加工。佛山市公安机关依法对威极公司陈裕华、关群馨等几名负责人,以及何理文、梁志东等工业用盐水经销商进行刑事拘留。经过佛山市工商、质监、公安、盐务等多部门长达两个多月的联合执法调查取证,查明威极公司涉嫌违禁使用工业用盐水生产酱油及相关产品。
执法部门初步查明,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份以来,威极公司一共使用了760多吨工业盐水,共生产了1300多吨酱油半成品天然油。这些酱油半成品一部分用来加工成“威顶”、“凤彩桥”等威极公司自有品牌的酱油终端产品,另一部分则作为中间产品原料,销往佛山周边一些调味品厂。
佛山敦美味、开平家常用、东莞祥兴隆使用威极原料
在进一步调查过程中,执法部门又有新发现,这些用工业盐水加工的酱油,除一部分直接流向消费者的餐桌外,还有一部分被卖给其他的调味品生产厂家。根据威极公司发货单上的线索,执法人员发现佛山敦美味食品有限公司、开平市家常用调味品有限公司、东莞市祥兴隆食品有限公司均多次从威极公司购进问题酱油生产酱油产品。
据悉,威极公司通过经销商暗中从佛山三水盐矿购买工业用盐水,用于生产酱油及酱油半成品。这种使用工业盐水加工的酱油半成品以每月几百吨的数量卖到东莞、开平等地一些调味品厂,生产加工生抽、老抽、酱油等调味品。
目前,广东佛山威极调味食品公司使用工业用盐水加工酱油案已经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其刑事责任。
记者昨天从省质监局获悉,目前省质监局已发出紧急令,要求全省追查威极公司所产酱油及酱油半成品的流向,对涉及购进威极公司问题酱油的调味品企业进行严厉查处。此外,针对威极公司工业盐水加工酱油这一案件所发现的问题,广东省相关执法部门表示将举一反三,开展全省调味品行业用盐安全的专项监督检查。
-延伸
检测缺失致食品监管难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使用工业盐水制造酱油,在检测中其重金属等指标均能符合酱油国家标准。”昨天,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有不少酱油企业都采取这种方式生产酱油和其它调味品,原因是工业盐成本比食用盐便宜很多,而且当前国家标准存在的漏洞也使不良企业可蒙混过关。
在此次广东“三打”中查获的工业盐水造酱油案件中,执法人员就发现,以我国现有国家标准难以检出使用工业盐造的酱油有问题。此前,佛山市高明区质监局局长任伟青向媒体表示,在对威极公司使用工业盐水制成的“草菇老抽”进行抽样检测时,必要的监控指标都未超出国家安全标准的范围。任伟青解释,因为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包含的物质,如重金属等都有一套检验标准,只要检测到的含量不超标就可视为合格,“可能工业盐水只占了酱油原料的一部分,相关指标没有超出”。
记者发现,在国内多次曝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检测缺失往往是造成监管难以发现安全问题的最大障碍。在去年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共有47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种”。然而,在与这份名单同步公布的检测方法中,有相当部分物质缺失。再如消费者谈之色变的地沟油,至今也尚未有统一的检测技术。
有关人士指出,检测能力不足是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面临严峻形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加大食品添加剂执法监管力度的同时,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标准的制定以及检测方法的出台,对于一些受困于技术难度的检测方法,应当加快技术攻关,尽快实现方便检测、低成本检测,并力争做到全覆盖。
不过,有监管部门人士认为, 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应以源头管理和现场监督检查为主,检验手段为辅,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群众投诉举报的作用。记者 欧志葵 实习生 吴婧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