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小姐还和志同道合的小区邻居组成了一个“条款钻研小分队”,每周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各种能省钱的网站和条款。张小姐分享经验表示,虽然网站有很多“坑爹”的条款,但也有不少真正的实惠,比如网站在低价竞争‘互掐’时,往往会有些惊喜,另外,网站与网站之间的合作、网站与商家之间的合作,经常会有积分反馈活动,好好计算一下,能省不少钱。
拼拼族
在油价突破8元大关后,陈楠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夫妻俩月收入不到8000元,3年前买了一辆福克斯,是为了方便接送5岁的女儿上下学,一直以来,私家车一直是家庭沉重的负担,不算修理养护费用,每个月光是油钱就要差不多1300元,油价破8之后,算下来,还要多支出80多元。
为了让油用得更加“值钱”,陈楠开始打“拼车”的主意。他在所居住的上海康城论坛里找到了一个客户黄先生,后者年初刚刚在康城租了房子,正在寻求每周一、五两天拼车,而且工作地点也在世纪大道,离他单位很近。陈楠和黄先生经过沟通,顺利达成共识:黄先生每次付给陈楠15元钱作为搭车费。对于陈楠来说,150元钱不仅弥补了油价上调的缺口,而且还能小赚几十元。
除了“拼车”,“拼卡”也是“拼拼族”的一大“看家本领”。成小姐在某广告公司工作,税后工资3000元,“电影爱好者”外加“吃货”,去年开始,成小姐和几位好友每人办了一张不同银行的信用卡,拼起来专门用于电影票、饭局、购物打折等 折扣消费:“每隔一段时间,不同银行都会推出不同的优惠活动,我们每个人办不同的卡,拼着用,哪张卡有活动就用哪张卡,事后再AA制,能省不少钱。”
二手族
虽然不愿意对外张扬,但赵晓春是个十足的“二手族”,一空下来就上篱笆网的交易区看看有什么二手货可以淘,特别是宝宝的衣服、玩具,是她淘货的重点。
赵晓春的家庭并不富裕,普通营业员的她月薪仅2200元左右,家庭月收入刚过6000元,去年年初,赵晓春生了个儿子,钱立刻就不够花了。“我第一次淘的二手货是宝宝的实木婴儿床,花了200元,还附送床围和蚊帐,拿到货以后超级满意。”赵晓春告诉记者,自此之后,她就成为了“二手族”,除了奶粉、尿布一定要用好的,其他一律在网上淘二手的,特别是衣服,“我之前给孩子买过一套衣服,丽婴房的,小小一套衣服要200多元,太贵了,而且孩子长得快,没过多久就不能穿了。”后来她将这套衣服在网上转手卖了60元,又从另一位妈妈那里花同样的钱买了一套稍大的童装。
赵晓春告诉记者,网络上活跃着一大批和她一样的“二手族”年轻妈妈,有时候淘衣服,很多妈妈都会附送些自己孩子穿不下的衣服,十分省钱。“其实网上淘二手货是有窍门的,越小越封闭的社区,不太会有骗子,而且买衣服之前一定要看到实物照片,确认衣服的面料,光写着8成新、9成新的不太靠谱。”她说。
“抠抠族”需平衡时间成本
高物价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寻找新的方法“捂紧钱袋子”,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刘明宇博士看来,这是经济学上典型的“寻找替代”,即保证在CPI上涨、绝对收入下降的情况下,生活质量下降相对较小。他表示,此一轮涨价有通货膨胀的因素、搭车涨价的因素,也有市场炒作的短期波动因素,但总体来说,如洗发水、食用油等大众消费品、生活必需品优先上涨,而且价格弹性低,“抠抠族”期望从中找到省钱的突破口,并不容易。
我们可以看到,综上所述的年轻“抠抠族”们,大都是对于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群体,又或者正处于刚生了孩子、刚买了房子需要装修等需要大笔花钱的时间节点。对于后者而言,通过消费对冲来“省钱”未尝不是个好方法。例如团购、消费返利、拼卡拼车等,省下的钱足够对冲物价上涨的影响。而对于前者而言,适当的调整一篮子商品组合,错季购买、避免冲动性消费可缓冲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与60后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通过网络各种新型营销方式来“省钱”,对此刘明宇认为,虽然网络有很多“省钱之道”,但无论是“条款钻研族”、“秒杀族”还是“海淘族”,时间成本都很大,消费者愿意花时间找便宜的东西,但需要注意平衡购物成本和时间成本,“有时候浪费时间未必合算。”
插图 李媛. 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