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洋品牌”谁来管
日前,意大利来华打假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关注,但目前还暂时未见明显进展。记者联系了几家地方工商部门,得到的答复都很模糊,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方式。
在意方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三批共30家涉假企业中,以在广东、北京两地注册的企业最为集中。广东省工商局的工作人员称,对于意方在华打假的事情,“尚没有接到通知”。北京市工商局的相关部门则表示,在作出具体的调查之后才能依照实际情况根据相关的法规作出处理。
北京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此次意大利来华打假事件,意大利方面如果没有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接洽,那么具体的调查工作则不由工商局负责。“他找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就负责牵头查这事儿。”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如果要调查这些公司,“取证起来非常困难”,如果举报方能够提供证据则是最好的。那么,如果有证据证明某公司的确存在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工商部门会采取哪些措施呢?该工作人员说,“比如你在路上违章了,首先查你有没有驾照,如果有驾照,又要看看具体违反了哪一条哪一章。其实工商是一个道理。”
记者又联系了国家工商总局询问其对“假洋品牌”有什么看法时,一位工作人员称“国家工商总局并不负责具体的案件,要由地方工商局出面处理。”
针对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递交的第一批侵权名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11年10月12日作出回复称,中国商标总局已驳回了“尼诺·费雷(意大利)”(Nino Ferletti Italy)、Bestibelli Milan两个品牌的商标注册申请。至于一些涉案商标使用人在商标使用中自行添加意大利地名的行为,回复称意方可根据《商标法》有关规定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还有一些宣称其为意大利品牌或意大利企业,是否存在虚假宣传及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需由有管辖权的工商机关依法调查后予以认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