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热辣的日头炙烤着大地。记者来到霞洲妈祖宫,只见三座全新的红墙宫殿建筑巍然矗立,前殿、正殿和后殿依中轴线坐东朝西一字排开。这些建筑全都采用传统的闽南建筑工艺,石雕、木雕和砖雕上的肖像栩栩如生,记录着妈祖拯救海难、降妖伏魔、解旱止涝等圣迹故事。
霞洲妈祖宫位于泉州鲤城区,地处晋江流域笋江段南岸,其前身是一户林氏人家的家庙。林氏家庙毁于明朝时的一次大地震,重建后更名为妈祖宫,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北宋年间,有一个名叫林伋的莆田人,他从家乡来到当时的晋江县担任县尉,也将湄洲妈祖祖庙的香火一同带了过来,供奉在自家的宅院里。林伋家住霞洲村,位于低洼地带,频遭台风、暴雨和洪涝之患,遂于元朝年间迁往附近的浮桥塔山。迁居一年之后,有一群五颜六色的鲨鱼游入霞洲港,在临近浮桥塔山的晋江河段中跃水翻波,之后随潮水返归大海,这一奇观被当地人演绎成“彩鲨拜妈祖”、“镇港鲨拜妈祖”或“水族朝圣”。
现在的霞洲妈祖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兴建于1982年的旧庙,另一部分是新庙。2007年,晋江下游修建防洪岸堤,霞洲妈祖宫就近迁建新庙,旧庙建筑也一同留存下来。
在霞洲妈祖宫新庙营建期间,台湾各妈祖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台湾鹿港天后宫捐赠一尊花岗岩妈祖石像,现落座于霞洲妈祖宫后花园,面朝台湾海峡,意为“两岸同胞一家亲”;2009年,台南大天后宫捐资300万元修建霞洲妈祖宫后殿。“眼下,就连新庙的部分日常祭品和祭拜仪式,也由台湾各妈祖宫提供、教授和协助。”霞洲妈祖宫董事长蔡景民说。
据相关史料记载,台湾南部最早的妈祖宫有可能就是霞洲妈祖宫分灵过去的。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从台南登陆,最后收复台湾,其中有个部将叫吴英,是当时的泉州浮桥镇霞洲村人,他携着妈祖神像一同登上了台湾岛,之后,妈祖信仰在台湾南部传播开来。
近年来,霞洲妈祖宫与台湾各妈祖宫频繁往来。仅在2012年,霞洲妈祖宫就与鹿港、北港、澎湖等妈祖宫有过10多次联谊活动。连战等台湾地区政要也纷纷寄来墨宝。在正殿里,记者看到在慈眉善目的妈祖神像下,摆放着几尊小型的妈祖神像,其中有一尊还是黑脸的。“这几尊神像都是从台湾地区分灵过来的,有鹿港的、北港的和澎湖的。”蔡景民解释说,“泉州地区现在有很多台商,这些台商以前都是在家乡祭拜妈祖,来到大陆之后,有时常年无法回乡祭拜。有了这几尊分灵神像,台商就可以像在家乡一样祭拜妈祖。”
多年的两岸妈祖信俗文化交流,给霞洲妈祖宫留下了丰富的资料。2013年年初,鲤城区档案馆馆长李晓端找到了蔡景民,表示要对霞洲妈祖宫与台湾地区的妈祖文化交流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归入两岸民俗文化档案加以保管,蔡景民欣然答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搜集和归类整理,鲤城区档案馆补照了数十张霞洲妈祖宫的图片,基本厘清了霞洲妈祖宫与台湾妈祖宫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
“以前,资料都攥在民间人士手中,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破损或丢失的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现在,有了专门的档案保管,情况就会好转许多。”李晓端说。(记者林剑波通讯员林明华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