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焦点新闻

探秘福建缅甸新娘:无法拥有结婚证 盼为孩子争户口

2013-08-26 07:41:42 来源: 新京报
字号  

难求的身份

“孩子一出生,医院连出生证明都不给开。”米拉说,孩子落户也成了难题,从小学开始就有可能被拒之门外

    恩雅的电话终究没来,孙华彬后来打听到,老婆是和陈玲玉一同回缅甸的,走前告诉了喊雪。

    家毕竟不是故乡,留下来的缅甸女人们,相互间形成一个小圈子,知道有谁嫁过来,总是尽量要来电话号码。即便是最开朗的喊雪也说,“交不到当地的好姐妹。”也只有在聚会时,她们才能找到在家乡交流的感觉。

    在漳湾,六七年前嫁过来的缅甸女人几乎都是非法入境,自然没有护照,“也不知道去哪儿办。”

    米拉保留着一份4A纸大小的在缅甸老家的户口页,还有一张套着塑料壳的粉色缅甸身份证,可没人能读懂上面的缅语。

    自从嫁到当地,民警有来做笔录,她们结婚生子后也得到了村镇等基层政府的默认,得以继续留下来。

    对于未来,缅甸女人们大多没有规划,她们更多地把话题和希望集中在孩子身上,“孩子好不好?户口办下来没有?”

    孩子的户口是缅甸妈妈们最大的牵挂。“偷渡”让她们在中国成了“黑户”,不能和丈夫领结婚证,孩子的户口也成了难题。包括米拉在内的三位缅甸媳妇,5个孩子中,最大的6岁,最小的2岁多,都还没有户口。

“孩子一出生,医院连出生证明都不给开。”米拉说,孩子落户也成了难题,从小学开始就有可能被拒之门外。

    米拉所在的穆阳乡派出所所长介绍,以前没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米拉和孩子做亲子鉴定,当地民警要做调查,村里也须开具相关证明。获得身份认证是个漫长的过程,米拉和老公雷荣枝一次次地办,她不希望孩子没学上。

    孩子上学是她改变一切的希望。

    在缅甸,米拉只上过幼儿园,1到10的英文读写她至今记得,每天,她都重复地教4岁的女儿这10个数字。“两个孩子能上学读书就有文化,有文化就好挣钱。”

    挣钱对她来说很重要。米拉在村子几乎不出门,她甚至不知道村委会在哪里。她希望能够有机会出门挣些钱,让孩子脱离她曾经的贫困,也让她摆脱这深深的寂寞。

(应当事人要求,部分人物为化名)

前言

异国不是他乡

    异国新娘常常会让人有浪漫的想象。

    截然不同的文化,因为婚姻而融合在一起。这其中的碰撞、妥协,连同爱情的包容,让日常生活有了不一样的张力。

    远嫁河南林州的越南姑娘阿垂说,“越南新娘对感情是真心的,不管吃多少苦都不会放弃”。她与丈夫在边境相识,来到内地,面对很多的格格不入,她依然愿意依赖于真心的情感。

    异国婚姻背后有爱情和温暖,但也有金钱、欺骗和无可奈何。

    有的婚姻之所以发生是对贫穷的躲避,中国的富裕是两个人结合的底子。富裕意味着另一种生活。缅甸新娘喊雪离开晚上黑乎乎一片的缅甸村庄,来到了有电、有电话和电视机的福建村子。其实,对于她的中国丈夫陈孝武来说,娶了喊雪,也是对贫穷的避让。他实在不愿意倾家荡产娶一个女人。

    有的婚姻是因为差异,不同的文化带来的陌生感和对方某种让人心动的特质。蒙古新娘琪琪格在大学里碰到了中国男人贺希格。贺希格说,他没有能力买房。琪琪格说为什么一定要有房子呢。琪琪格喜欢贺希格对婚姻的责任感。为了这份安心,她选择了他。

    也有人是抱着新生活的希望被骗到了异国他乡,寄希望于命运的恩赐。就像福建的缅甸新娘陈玲玉。她被拐卖,她想过离开,却没有办法抗拒再也扣不上的扣子。新生命让她留下来,用夫家起的名字,安安稳稳地生活。

    孩子是她们的希望。在中国,她们有了真正的亲人,也有了自己的诉求。为孩子争取身份,为孩子好好挣钱,让孩子好好读书。

    本报记者分几路探访福建、河南、内蒙古等地,观察不同的异国新娘在中国的生活,揭示她们面临的种种冲突、困惑和逐渐融入的过程。

[作者:  编辑:王静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