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就包括了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等非洲三国,这一方面承续了中非的传统友谊,同时翻开了发展中经济体战略合作的新篇章。
随着中国与非洲各自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彼此交往的日益深入,中非合作是大势所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所长徐伟指出,非洲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对华态度比老一代政治家要复杂。与此同时,非洲整体对中国的期望值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未来的中非合作更需要双方高层精心呵护友好关系,把握方向。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说,中非关系越来越多地需要在多边框架中讨论。非洲同时也在寻求战略平衡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官员说,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和维和行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不久前的马里危机,中国高层与欧洲一直就此问题保持积极对话。
徐伟说,非盟、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地区组织或次地区组织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应当密切与之往来。
尽管中非贸易总额以及中国对非投资迅猛增长,成为中非互惠的最好注脚,但“中国威胁论”等被西方媒体鼓吹。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戈登商学院马丁·戴维斯博士在《中国如何影响非洲的发展》一文指出,非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就是基础设施落后,中国帮助许多国家建设硬件,而选择哪些基础设施项目是非洲国家而不是中国来决定。这对实现非洲经济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对当地了解更深入,投资项目更多样化,这是中非合作的另一个趋势。在运营过程中,出现劳资问题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称之为“成长的烦恼”。
她认为,政府、企业、学界已经有所关注,如,中国商务部对企业在遵守当地法规和环保等方面加强了要求。刘鸿武则建议,中国使馆推动在当地综合性或行业性商会建设,规范公民在当地行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在去年举办的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上提出中非关系立体化。刘鸿武将“立体化”阐释为由官方主导到越来越向民间、企业、社会等方面转移。
贺文萍说,官员、学者、商人、志愿者的交流已经使中非关系呈现多层次、多渠道,这是时代推动的,是必然趋势。(记者 高玉叶 戴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