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首部区县非遗家谱面世 慈禧赐匾“葡萄常”

2013-02-28 09:47:00 来源: 京华时报 
字号  

(记者李秋萌)昨天,记者从东城区政府了解到,本市首部由区县编辑的“非遗传承人家谱”――《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谱系大典》已编制完成,并出版发行。该谱系收录了东城区百余个非遗项目的126位进入区级、市级、国家级非遗名录传承人的传承项目简介、个人简介、从艺历程、个人成就和代表性作品等相关信息,“非遗家谱”为非遗项目的历史追溯提供了有力依据。

为非遗传承人立“家谱”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建业介绍,此次收录的126位传承人中国家级的有28位,很多传承人都已年逾古稀,例如,北京扎燕风筝传承人费保龄先生已经86岁高龄。此书出版时,有三位传承人已经去世。

自2010年3月开始,工作人员开始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一对一”的现场采访,通过文字、照片和录像三种方式收集资料,同时查阅史料,确认传承人的成果,认定传承人及其技艺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梳理了传承脉络。《谱系大典》从收集资料、整理稿件到最终出版发行历时近3年。《谱系大典》将每2至3年更新一次。

杨建业称,虽然《谱系大典》为非遗传承“正本清源”提供了考证依据,但首次出书也有不少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很多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传承资料的保存不完善,资料的缺失加大了工作人员根据传承人口述线索进行进一步考证的难度,非遗传承资料的缺失正是当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一大困境。

■非遗家谱故事·慈禧赐匾“葡萄常”

1894年阴历十月,为了给慈禧贺寿,朝廷让旗人献手艺,蒙古族正蓝旗里一名清兵的夫人韩其哈日布做了架泥塑葡萄,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封她为“常在”,还赐了块匾叫“天义常”。

“常在”本是清朝后宫嫔妃的一个头衔,地位仅次于贵人。赐给一位士兵的夫人,相当于一种至高的荣誉。后来这名清兵为了感恩,把自己的蒙古名字改成了“常在”,随后其夫人在泥塑葡萄基础上独创出玻璃葡萄,于是便有了后人传颂的雅号“葡萄常”。第二代传人扎伦布和伊罕布制作的“葡萄常”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1956年邓拓采访葡萄常五女(5位姑侄女艺人),并题赠一首“画春堂”送给五女,此为第三代。常家五女,在“文革”中先后有4人去世,粉碎“四人帮”后,有关部门找到已年近古稀的常氏唯一传人――常玉龄,终于使这一几近绝迹的民族手工艺得以恢复,此为第四代。目前,该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为常弘、常燕两姐妹。

[作者:蒲希茜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