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的机遇
村庄征迁土地升值,人均收入是以前的10倍
和周国安一样,东周村3000多口人的生活变化来源于2002年的征迁,那是郑东新区建设的开始。
但面对征迁,如何应对,拆房收地后怎么过上好日子,周云祥最有发言权。
2002年6月,从一家国企中层岗位上辞职的周云祥,回到家乡东周村竞选上村长。他没想到,3个月后,郑东新区开建,东周村被纳入征迁范围。地没了,房拆了,不理解的村民们上访、堵路,周云祥就挨家挨户介绍针对失地农民的政策。
对农民的安置补偿,主要依靠已升值后的土地,每个农民按照90平方米的标准安置土地,在安置小区里,每人可获得一套70平方米的住房。其余是创业经营预留用地。
现在,周云祥后悔当时没向政府多要一点预留用地。“地太值钱了。”他说,政府预留了80多亩地让村里经营,就是这样一块地,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土地升值后带来的可观效益: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人均收入是改制前的10倍。
一座城的模式
农村成了城市社区,农民变成市民
“没有土地,没有房屋,既然城市化,就要让农民变成市民。”周云祥说,对于村庄的整体转制,当时在全省还没有先例。
2004年,他提出撤销村委会,成立以城市化管理服务为主要职能的社区居委会。这需要每个村民的举手表决。经过两年的宣传引导和动员,村民们统一了意见,撤销村委会,成立五州汇富社区,周云祥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
五州汇富社区为失地农民换发了户口本和身份证,让他们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城市居民。“还办了失地农民社保和城镇居民医保,这和新农合的补助报销比例可是有很大差别的。”周云祥说。
五州汇富的模式被推而广之,截至目前,郑东新区已完成21个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的改制,累计建成城市社区38个,5万多人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