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路上的闸北区彭浦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三楼音乐室里,十多位相貌端庄、举止优雅的中青年女子,在悠扬的“春之声圆舞曲”背景音乐中,聚精会神地画着一幅反映人心理活动、名为“房、树、人”的的水彩画。
但有谁会想到,这些作画的“淑女”,一度曾经是被海洛因等毒品摧残得骨瘦如柴、穷困潦倒、家庭破碎的吸毒女。这是记者在全国第一家女子戒毒组织———彭浦镇女子戒毒沙龙见到的场景。为了告诫人们远离毒品,近日,记者走进沙龙,记录成员们被毒魔拖进地狱、又在沙龙禁毒社工等社会各方帮助下涅槃重生、回归社会的艰难过程。
临近岁末,记者还听到了一些沙龙成员的喜讯:李霞创办的服装公司经济效益又有增长;小荷则是双喜临门,儿子今年考上大学后上进心很强,自己已找到男朋友……
李霞:曾是上海滩首批时装模特儿
1988年,16岁的李霞凭借高挑身材和清丽气质,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滩首批时装模特儿之一。上T台走秀、拍广告片、开美容店,李霞过着富裕的生活。
20岁那年,李霞结交了开装潢公司的男友。为了拴住她,在一次她胃疼时,已是瘾君子的男友拿来“白粉”,骗她说是治胃病的药,她吃后果然胃不疼了。再如是又吃了几次后,便上瘾了,而此时男友才告知她,那药,是海洛因。
李霞十分愤怒,但这时她已发展到不吃浑身疲软、眼泪鼻涕不住流,吃了就飘飘欲仙、如坠雾里的地步。渐渐地,她与男友吃光了所有积蓄,并卖掉了两套房子,还到处向亲友借债吸毒。面对毒品的侵蚀,李霞十分痛恨自己,在家人帮助下,她曾先后在家或到戒毒所等处戒毒达26次,甚至用刀割手腕、服安眠药等方法自杀3次(均被家人发现后未遂),还与男友断绝了来往。但积重难返,她还是不能自拔。
2002年4月2日,是李霞30岁生日,亲朋好友正坐在酒店等着吃她生日宴。而李霞此时还在向母亲要钱买毒品“过过瘾”。早已痛心疾首、心力交瘁的母亲,终于“大义灭亲”,在酒店门口拨打110报警。警察随即赶到,将穿着生日礼服的李霞戴上手铐带走。李霞母亲这一看似让女儿及全家大跌面子的狠心举动,却是日后李霞涅槃重生的转折点。在青浦劳教所一年半里,李霞不但在生理上被强制戒毒,而且经过管教人员教育和自身反省,在思想上也逐渐认识到毒品对自己、对家人的伤害。
由于长期吸毒和被禁锢在高墙内,与社会接触甚少,李霞出来后,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新知识、新技能都不熟悉。就在她孤独无助之时,彭浦镇女子戒毒沙龙组长、禁毒社工葛子明主动来到彭浦镇一小区的李霞家中,对她嘘寒问暖,引导她勇敢地告别过去。
在葛子明的鼓励下,李霞参加了女子戒毒沙龙,接受社工、心理矫治专家的细致心理疏导和行为偏差矫治,渐渐地,李霞重新变得活泼健康。她不但当上了沙龙组长,还担当同伴辅导员,帮助其他姐妹戒毒。在沙龙社工的引导下,聪颖的李霞很快找到了工作,从商店营业员、销售主管一直做到了店长。不久,她又自己创业,经营服装、首饰。一些企业还邀请她拍时装模特儿广告片。
2008年10月27日,李霞将自己出资购买的58件新羽绒衫交到镇政府民政部门,请他们将衣服转交给遭受地震灾害的汶川灾区儿童。当别人问她为何行此义举时,她说:“我好了,应该回报社会!”
如今,成功戒毒十年、已是区优秀禁毒志愿者的李霞,不但坚持在女子戒毒沙龙里帮助姐妹,还经常应邀前往本市各区县及四川等外省市的学校、厂矿企业、戒毒所、管教所进行禁毒、戒毒宣传,并应央视“心理访谈”节目约请,拍摄禁毒宣传专题片,成为名副其实的“禁毒大使”。
慧姐:曾是无限风光的亿万富豪
在上海西北角一家医院住院病区里,每到开饭时间,总有一位穿着白色工作服、慈眉善目的中年女子,推着餐车,热情地招呼着大家。这位被医护人员和病人亲切地称呼着“慧姐”的女子,曾是一个从无限风光的亿万富豪,演变堕落成亲人离散、一贫如洗的吸毒女。
现年53岁的慧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与丈夫一起做日进数万元的服装贸易生意,她也是当时上海滩为数不多拥有凯迪拉克房车的人士之一。就在他们事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之时,30岁的慧姐与丈夫看到朋友圈子中有人吸白粉,觉得好玩,便也试着吸食起来,不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染毒成瘾后,夫妻俩神魂颠倒,再也无心做生意,巨额财富在缕缕白烟中很快消耗殆尽。因大剂量吸毒,慧姐夫妻锒铛入狱。
2004年初,当慧姐从大墙里刑满释放归来时,家庭已是支离破碎:丈夫因复吸毒品释放不久又被强制送去劳教,公婆在儿子、媳妇吸毒后相继去世,幼小的儿子因无人照看被送至姑妈家领养。就在她心灰意冷、迷茫不堪之时,彭浦镇女子禁毒沙龙的社工徐红来到她的身旁,将她领进沙龙接受禁毒社工人生价值观教育,以及心理学专家的心理矫治。在沙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慧姐被一家医院录用为送餐工。这份工作虽然与以前做服装生意相比,薪水低微,但对艰难回归社会的慧姐来说,却十分珍惜。现在,她已完全在生理、心理上“断”毒,成为病人尊敬的人。
小荷:曾是名门后裔全职太太
与李霞同年的小荷,出生在一个明清时即是名门望族的家庭里,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成年后,小荷嫁了一个做生意的老公,并在家做全职太太。由于生活过分悠闲,到处串门游玩的小荷,在朋友引诱下开始吸毒。起先是二三天吸食一次,后来发展到天天、昼夜吸食,甚至吸到被子、沙发烧着了也不知道。每天的毒品开销达上千元,这让丈夫、母亲等十分伤心。因为吸毒且屡教不改,小荷先后4次被送到劳教所、戒毒机构强制戒毒。
2004年上半年,当小荷从青浦劳教所出来时,父亲已因她吸毒而抑郁离世,丈夫也带着儿子与她分道扬镳。女子戒毒沙龙的社工从派出所获悉她回来后,很快就找上门来。在沙龙里,她跟着同伴辅导员一起接受音乐、绘画戒毒治疗,与姐妹们一起探讨人生观。一次活动中,禁毒社工发现她坐立不安,似有心思,便找她谈心。原来,过去一些“毒友”听说她回来后,又上门或打电话约她外出“叙旧”,她很犹豫。社工耐心与她促膝谈心,要她珍惜回归社会的机会,不要再重蹈覆辙。
经过多社工多次苦口婆心的劝说,小荷彻底与昔日“毒友”断绝交往,并找到了新的职业。现在的小荷,不但全身心照顾儿子,而且还非常孝顺,经常陪母亲看病游玩,还时常服侍体弱多病的姑母,与过去那个除了毒品对任何人都冷若冰霜的形象全然不同。(特约通讯员 顾武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