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陆一样,台湾也面临着农业高龄化问题,而且情况更严重。在台湾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仅有50万人左右,平均年龄高达61岁。在岛内很多年轻人眼中,当农民辛苦收入又不高,他们宁愿蜗居在大都市,也不想回乡务农。台湾农业人口的流失,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升级转型,也危害到台湾的粮食安全。为了吸引年轻人当“农民”,台当局已为农民“正名”,并从明年元旦开始推行活化休耕政策。
农业人口流失严重 “纯农民”仅剩50万
张维德是政治大学的研三学生,老家是台湾有名的农业县——— 云林,他们家族只有70岁的爷爷奶奶还在务农,包括他家,他伯伯、叔叔家十几口人没一个人是真正的农民,他们有的在台北、高雄、桃园这样的大城市工作,也有的在当地的镇上发展。张维德坦言,他毕业后应该会留在台北。
像张维德家族的晚辈一样,台湾年轻人不愿做农民的情况很普遍。据台当局统计,岛内农村人口约为340万,真正干农活的“纯农民”仅有50万左右,在总就业人口中不足一成,平均年龄高达61岁。台湾农业科技发展协会理事长黄显达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岛内农户每户平均有1公顷(15亩)土地,虽有政府部门的“平准基金”保障销售,农产品价格不致过低,但因土地有限,效益也有限,农民的下一代多不愿意继续务农。
台湾农业人口的流失,还可以从各县市人口流出流入量的统计中看出。十年来,台湾人口净流出最严重的是台东、云林与嘉义三个农业县,其中台东县人口十年间减少了一成。他们多迁到工商业发达的台北、新北、桃园、台中等地。
大都市生活压力大 部分“80后”返乡当农民
最近,几则台湾“80后”返乡务农致富的消息在岛内引发热议。台南后壁区的林宸纬、陈滢净在家乡从事现代农业,年收入都超过百万元(新台币,下同)。花莲青年谢铭键返乡成为农业CEO,每年生产近百吨稻米。有“科技农夫”之称的苏建钧,毕业自台湾中山大学材料光电系,3年前返回台南接下家族农业,担任合作社经理人,种地85公顷,也有可观的收益……
台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排斥当农民,这在黄显达看来,是因为部分年轻人不堪忍受各种“城市病”,想返乡做个“快乐农夫”;也有些大学生在大都市谋生不易,薪水低、压力大,被迫回乡务农。据台湾统计部门最新统计,在岛内青壮年人群中,“80后”失业率最高。“雇主一开口就是2.2万元,也没加班费。”岛内一名法律系毕业生应聘时遭“羞辱”,愤而返乡当农民。
这些年轻人有文化,有科技知识,也较懂得如何为农业“加值”,但地租贵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谢铭键说,“在花莲,农地一公顷年租8万元,大家抢着要,肥沃一点的农地价格更高”。现代农业讲究规模效益,租不到更多的地,就影响到台湾年轻人务农的积极性。
走“小地主、大佃农”之路 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
台湾农业人口流失严重,农民多把土地出租,但为何还出现租不到地的情况?据黄显达介绍,目前台湾很多农地已被农业公司租去了;另外,由于观念、政策以及手续上的问题,一些农民宁将土地抛荒,也不愿出租。这个问题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台当局从元旦起推行活化休耕政策。
台湾约有20万公顷的休耕地(闲置起来以备播种的可耕地),政府部门每年还要拨大笔经费补助休耕农民。新政策上路后,休耕补助将大幅降低,台当局还通过简化手续等手段鼓励农民出租耕地。据 “农委会”估计,到2016年,可活化耕地4.5万公顷,提高粮食自给率1.4%,并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
为了调动年轻人务农的积极性,台当局还编列专门预算,补贴青年农民办农保或劳保,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台湾农民长期给外界弱势、赚不到钱的刻板印象,台湾“农委会主委”陈保基已表态要帮年轻农民正名,提倡改称“农业从业人员”,以提升他们的地位。他认为,未来台湾“农业从业人员”不再只是农产品的“生产者”,而是赋予农业“加值”的创新者。
黄显达说,台湾农业未来肯定要走“小地主、大佃农”之路,只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农民才有出路,农业也才有出路。(记者 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