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2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中国终于出了首个拿诺奖的中国籍作家。当国内的评论家们在冷静地讨论“莫言热拯救不了中国文学”的时候,一些还面临着“如何维系中文阅读”困扰的英国华人,或者放低了在英国寻找中文书的目标,有字就读;或者还在做跨国搬书匠;或者已经依依不舍地被动放弃书香,走向电子阅读。
中文阅读对海外华人意味着什么?当为下一代的中文教育、做菜园艺、中医保健等实际需求而获取中文书的时候,思乡情怀和文学兴趣悄然退让到某个角落。这是英国华人中文阅读的现实,更是英国中文书店、图书馆和其他提供中文阅读的机构的现实,虽不尽然,但已足以引人思考。
中文书店不温不火
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在英国工作的华人Daniel听到办公室同事热烈的议论,当天就驱车到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准备借阅莫言的书。无奈工作人员告诉他:“莫言的作品中英文读本都已被全部借出。”
Daniel周围年轻些的同事,则赶紧从iPhone、Kindle下载了莫言的作品,担心它们很快要从免费变收费(当然,是不是立即读是另一回事)。幸好,莫言的大部分作品现在还能免费下载,也有些被软件提供商标注了“限时免费”字样——一副奇货可居的样子。
莫言要火了吗?中国当代文学要火了吗?中文阅读要火了吗?至少在英国华人中间,看来不是这样。位于伦敦唐人街的光华书店和伦敦西北三区的新华书店都告诉《英中时报》,诺奖公布后,并没有见到前来询问莫言作品的中外读者有明显增多。不过预计到市场反应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两家书店都已经从国内订了莫言的作品,大约一个月后,在英国这两家主要的中文书店,就能看到比较呈数量规模的、包括莫言作品在内的中国当代文学了。
也许,中文图书不温不火,就是中文阅读在海外本来的样子。伦敦新华书店经理戴京华先生向《英中时报》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在伦敦开店的理念,除了文化传播,也希望照顾英国读者的需求。比如说,针对华人子女在这边学中文的需要,我们会准备少儿图书;外国读者到我们这儿找汉语教学读物、了解中国文化的‘中国主题’英文读物,我们有;华人海外生活方面,做饭、园艺、自疗、保健之类的书,也比较畅销。文学毕竟对一般人来说不是迫切需要,我们有,但你要说卖得好,还是不如前面几类的。”
的确如此,立足英文世界,中英读者阅读偏好各异,如何把握中文图书的脉搏?常青图书公司是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旗下的英国公司,在伦敦已有41年历史的光华书店便是常青公司的门店。常青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茹静女士告诉《英中时报》,英国是出版大国,阅读大国,但华文读物面对的是相对小众的市场。中国图书在海外最大的挑战并非市场狭小,本利皆微,而是如何融入本土市场,使图书的内容更贴近国外读者的需求。“现在中国出版物算得上浩如烟海,每年的采购季,我们要从中挑选出适合英国市场的图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茹静还透露,为实施本地化战略,常青公司已经与英国著名的几家书店Foyles、Waterstone和Blackwell合作,一些大的门店已经有中国图书专柜。伦敦新华书店也尝试与威斯敏斯特市政府合作,在该市今年举行的春节庆典活动中特设了中国图书专柜,销量不错。
今年4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凤凰传媒国际(伦敦)有限公司在伦敦揭牌。考虑到英国中文阅读市场需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英中时报》记者,在解决版权问题的情况下,该公司未来将开展印刷中文图书的业务,直接在英国市场售卖,降低成本,以满足英国中文读者的需要。
武侠言情占据的图书馆
不过,“有卖”和“有人买”,毕竟是两回事。你身边有多少华人朋友到书店掏钱买原价中文书?一个字,贵,尤其是对大陆华人读者来说。中国作家张贤亮的小说《一亿六》,在伦敦新华书店网站(www.xinhuabooks.co.uk)的售价是11英镑,戴京华经理介绍说,网上的价格是实体书店的八折左右。在国内的当当网,记者看到这本小说的原价是人民币29元,当当价21.2元。在国内花二三十元人民币吃顿快餐的价格买本书,读者心理是平衡的——在英国花11英镑吃顿饭也正常——但花11镑买一本也许网上能找得到的书,读者心理可能要失衡了。
本地书店中文书昂贵,迫使一批钟情纸质阅读的中文读者,从中国网购图书寄到英国来。一批为海外读者提供中文书籍采买和递送和网上书店应运而生。在苏格兰做汉语教师的Lily就与《英中时报》分享了网购中文书的感受——“空运太贵,如果你能忍受三本书的价格买一本书;海运太久,如果你不在意漫长的订购等待时间。”
也有一批读者走进公共图书馆找中文书。旅英华侨杨如山先生是伦敦查宁阁图书馆(Charing Cross Library)的常客。查宁阁图书馆内设威斯敏斯特中文图书馆(Westminster Chinese Library),有超过5万本的中文藏书,是全英最大的公共中文图书馆。杨如山先生告诉《英中时报》,他每次去唐人街,一定会到这里淘一淘。在这里,他读遍了所有馆藏的茅盾文学奖的中文小说。记者在该图书馆的网站上,找到了莫言的《丰乳肥臀》《师傅越来越幽默》等作品。
不过,有查宁阁图书馆藏书规模的,毕竟是少数。曼城的郭女士初到英国时,听说当地图书馆专门开了个中文图书室,兴致勃勃前往,但大多数书的内容不合她的胃口,繁体字她也不习惯,最后意兴阑珊离开。家住西北伦敦的Shiny也常光顾哈罗镇中心的图书馆,馆内多为亦舒、武侠及政治八卦,不在她兴趣范畴;中文报纸也往往过期很久,难免失望。不过,她在那里找到一本在英港籍学者做的移民研究和数据统计,对做记者的她来说,颇有参考价值。对住在英国中小城市的华人来说,想找到自己想读的中文书,并不容易。住普利茅斯的梦笔先生便直言,自己从不到英国图书馆找中文书。
伯恩茅斯大学心理学系讲师曾飚博士,本科学的是中文。总结在英国多年的淘书经,他告诉《英中时报》,英国的公共图书馆对于赠送的中文图书一般都很欢迎。目前图书馆里的中文书,以亦舒和武侠为主,“恰恰说明言情和武侠是大众阅读的主流,而这两种类型写作在港台是最流行,也最成功的,这些赠书者可能很多都是来自港台。以后大陆背景的图书,应该会慢慢在图书馆出现更多。如果你去Oxfam,你就会看到很多大陆出版的二手书。这就好象湘菜、川菜、东北菜逐渐包围伦敦唐人街一样。”
英国很多高校,据称都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类中文图书典藏。田崇雪先生是江苏师范大学中文专业的教授,目前在剑桥大学英语系做访问学者。对剑桥各个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他原本抱着很高的期待。但来到之后他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可能与英国文化中的保守主义有关。中国,并不是英国,至少不是剑桥大学的研究重心。”
变迁中的阅读
买书借书都不易,更多的人把中文阅读的平台转移到电脑和数码产品。在英国工作的李小姐是Kindle的爱用者,一些免费但使用感受良好的网站,提供电子书下载服务,让一批像她这样身在英国的爱书人受益。“免费电子书这东西需要仔细辨别,有些免费读本错漏很多,读不如不读;有些为了保护版权,只对部分章节免费;有些中文阅读服务提供商,内容、版面都做得不错,收费却只能刷国内的卡,我还是看不了。”
网上看书多少有解渴的感觉,遇到喜欢的书,李小姐和Lily回国还是会买下来,表示对作者版权的尊重。
虽然都是网络使用者,但对中文电子阅读,教心理学的曾飚博士和教中文的田崇雪教授,都还抱着一点迟疑。曾飚博士担心中文电子图书的用户体验,同时觉得要是选择了电子书,对实体书店就少了一份支持,还是习惯每年买几本纸版书聊表心意。田教授对自己从事和醉心的中文研究,有着一种洁癖般的精神景仰,更愿意把时间和情感奉献给书墨纸张。
从普通读者到学者,受访的华人读者都表示,来英国时间越长,对中文阅读的需要愈发强烈。杨如山先生说,“对我们这些在中文的启蒙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看英文书是为了生存,但是看中文书是一种享受。”中文系教授田崇雪教授则借用了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关于中文的一句诗,来形容他对母语那种难以言表的爱意:“美丽的中文不老,仓颉的灵感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