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大国利器:探访中国空军战略运输机部队(组图)

2012-08-22 11:41:00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部队通过设置逼真实战背景,注重选择高原高温的西北地区、多雷雨低能见天气的西南地区、大侧风频繁的东北地区进行训练。

  谢昌强这些年的出国任务不少。

  驾驶着大型运输机,这名51岁的副师级飞行员曾深入中亚腹地运送援助物资,到伏尔加河畔参加联合军演,也远至北非参与撤侨行动。“军功章要都拿出来,能把前胸挂满”,同事半开玩笑。

  他所隶属的广州军区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是解放军唯一一支成建制装备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部队,是空中远程战略投送的拳头力量——这通常被视为全球性大国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

  “战略投送能力是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支撑,”空军的一位高层领导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也是当前军队核心军事建设能力的基础,“世界大国都很重视这方面的建设”。

  过去的2011年,是谢昌强执行境外任务次数最多的一年。“出国有什么好处?”记者问。

  “开阔眼界,锻炼自己”,他回答,“大国空军就要迈出脚步”。

  代表国家意志

  利比亚撤侨是这个运输机团颇为“露脸”的一次。

  2011年3月4日,北京南苑机场,41岁的中国水电二局职工冯克荣手握五星红旗,亲吻大地。画面通过互联网和卫星信号传遍千家万户。在他身后,涂有“中国空军”字样的大型飞机,正是这个团执行撤侨任务的4架运输机之一。

  中国空军首次赴海外参与平民撤离任务,殊为瞩目。尽管利用军事力量赴海外撤侨护侨是国际惯例,但有境外媒体分析,“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将这次撤侨当成了一场军事演练。”

  “有些任务的确可以用民航飞机完成,”空军政治部一名军官这样解释,“之所以选择军机去执行,一方面因为需要撤离的人数众多,租用的一些外国航班又临时变卦。”

  另一方面,军机具备民航飞机无法取代的政治和军事属性,使用民用飞机更多体现了一种商业运输机构的民事行为,而使用军用飞机是一种国家行为,直接代表国家意志。

  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事后对此次撤侨任务的评价用了八个字:依法行事,师出有名。

  在时任团长、现所在师副师长王全胜看来,这趟紧急空运任务也可以用另八个字来归纳:史无前例,困难空前。“飞经5个国家,飞过阿拉伯海和红海,跨越6个时区、8个空中情报管制区,航程9500余公里,”王全胜回忆,“创下空军大型运输机航程最远的纪录。”

  压力之大,团里的情报资料室首先开始连轴转。“2月26日接到任务,2月28日第一架运输机起飞。两天之间,需要收集航线资料、选取飞行航线、计算空载能力、发送飞行申请、制定保障计划,等等,”领航主任刘树奎说。

  经验一点一点积累。邱德甫和他的机组2002年飞往阿富汗运送救援物资,其时,阿富汗属于一类战乱地区,境内一切飞行活动必须按照战区空域控制规则,接受以美军为主的多国部队的统一管理,飞行条件非常苛刻。“乱到什么地步?”邱德甫回忆,跑道上遍布弹坑,飞机残骸横七竖八,甚至一次滑行时,还在跑道边引爆一枚地雷。“这种战争氛围,只有到了实地才能真正体会到。”

  巴基斯坦、蒙古国、缅甸,中国空军的运输机也都曾圆满完成运送救援物资任务。在一次飞往东南亚某国的任务中,我军运输机首次跨越赤道,“海上飞行超过3小时,基本没有按照民航航线,”这次任务的领航员李圣回忆,“到达目的地后很有自豪感。”

  这种历练也非一帆风顺。跨境多国到达,需要取得途经国家政府的批复号,“比如东南亚另一个国家,就不允许中国军机飞越领空,我们只好另外选择航线。”李圣说。

  “走出国门,要多多了解国际规则、国外风土人情,以及外军的飞行训练和军事管理。”团长丁毅总结。

  拳头力量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时,时任副团长的丁毅接到命令,仅用21分钟就紧急升空,夜航降落在这个“高高原机场”(高高原机场为海拔2438米以上的机场,运行环境相对于一般机场要复杂得多,对飞机起降、发动机、性能设计有严格要求)。

  汶川、冰冻、抗洪,一线救援都有这个运输机团的身影。“有些起降环境,只有军机可以完成,只有军机才会去完成,”丁毅比较自己和民航的区别,“比如5500米山顶被云满满遮盖,民航肯定要返航,等待天气转好;空军就要钻出云层观察,但凡有降落的一点可能,就要完成任务。”

  这“一点可能”,在战时就可化作“拳头力量”。

  2009年,这个团成功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两个机场分别起降。陌生的高高原机场,跑道两边都是高山,起降航线在峡谷中,气流极不稳定。再加上秃鹫等鸟类活动频繁,稍有不慎,就有撞山的危险。

  机组反复对飞机高高原起降性能进行测试,采取多次复飞、双向起降等方法,采集相关飞行数据,摸索飞行方法,一步步积累了大型运输机在高原机场起降的经验。

  能在如此高海拔机场成功起降,意味着解放军战略运输运用空间又有了新的拓展。跟机视察的中央军委委员、空军司令员许其亮表扬机组成员:“你们飞得不错,以后就按这样飞。”

  2011年4月一个深夜,该团多架大型运输机从某军用机场升空,飞赴远海深处陌生空域进行模拟空投训练。机群往返奔袭数千公里,连续飞行7个多小时,成功实施了一系列高难课目。

  “这是为了锤炼全员全装全疆域到达能力。”该团所在师领导告诉本刊记者,部队经常性组织紧急拉练,通过设置逼真实战背景,注重选择高原高温的西北地区、多雷雨低能见天气的西南地区、大侧风频繁的东北地区进行训练。所有机组都经历了高原、高寒、高温各类陌生机场起降锤炼。

  “我们提出‘在最低气象条件下遂行任务的基本能力、在24小时内执行出国任务的应急能力、随时在任何地点处置突发事件的核心能力’三个目标,”这名师级干部说:“做到一声令下,部队能随时随地升空作战,不辱使命。”

[作者:王金志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