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三西”扶贫开发30年:定西,30年的“三巨变”

2012-06-21 17:52:26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新华网兰州6月21日电(记者王增海、陈俊、谭飞)6月,绿漫黄土高原。

    玉米、土豆钻出已覆盖数月之久的塑料膜,长势正盛。

    甘肃定西,这块千百年来被饥饿和贫困折磨的土地,如今,真的变了。

    从“养不活”到“能吃饱”

    水和土是中国农业的两大要素。

    定西穷,就穷在一个旱字。黄土深厚,但是缺水。水有多缺?庄稼难种活。春种一粒麦,秋收一棵草。

    饥饿,至少是三代定西人的共同记忆。逃荒要饭、树皮草根甚至是……为了活命,什么都吃。

    1982年底,国家决定实施“三西”专项建设计划,每年拿出2亿元,旨在解决这一贫困地区百姓的吃饭问题。

    30年前确定的“三西”工作方针,至今仍是中国扶贫的经典理念: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

    建引洮工程是要走水路。上世纪50年代,引洮工程在狂热中上马,3年后被迫停工。人们没等到凿通山上的大运河坐船回家,空着肚子是干不成事的。新引洮工程在2006年再次开工。如今,渠首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期工程的18个隧洞已贯通17个。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路泽生说,今年底引洮一期要真正实现通水。

    修水窖也是在走水路。世界上没有哪一片地方,有如此多的水窖。1995年以来,定西累计修建了21万眼水窖,150万人、80万头(只)家畜喝上了水。

    梯田是走旱路的代表。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定西累计兴修梯田575万亩,占全部坡耕地的85%。

    地膜是走旱路的另一个代表。秋末春初,300万亩地膜覆盖的耕地,在阳光下反射着白光。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说,这层地膜将每毫米降水量的利用率提高了1倍,玉米产量提高了4倍。

    移民和打工则是定西人另外的两条出路。西去定西约1000公里,是定西移民张志礼的新家——玉门市柳河乡官庄子村。已移民20年的他,初中辍学后出门打工,去新疆时路过玉门亲戚家,当地正在接收移民。种地不愁水的诱惑,让张志礼战胜了对风沙的恐惧和不习惯。他说:“哪里能生活,就往哪里走。”

    无论水路,旱路,还是另找出路,无非是找一条活路。

    1999年底,定西对外宣布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这意味着“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真正被改写。

[作者:黄锐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