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中国军力屡遭西方制造话题 民间智库主动发声反诘

2012-06-19 08:09:00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  

  西方周期性制造中国军力话题

  中国民间军力报告“主动反问”  

  本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发布了《2011美国军力评估报告(民间版)》、《2011日本军力评估报告(民间版)》。作为来自中国民间的首批国别军力评估报告,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国内外关注。发布方坦言,两份报告回应了美日两国近年来“对中国军力发展的品头论足”。

  这几年,对中国的军力评估已然成为一些西方国家的周期性话题。令人费解的是,中国的军力时而被高估渲染成“中国威胁”,时而又被贬低至“毫无实力”。这些自相矛盾的论调凸显出西方国家在看待中国军力发展问题上的复杂心态。

  此次中国国内民间智库发声,变“被动应答”为“主动反问”,传递出的是一种来自民间中国的态度:增信释疑、积累共识、减少误判。正如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所说,“互尊互信是前提,准确、客观、公正的声音,才能增进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西方对中国军力“没人说得清”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总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军力评估,被列为军力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其认为的“竞争对手”。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自然难逃其关注

  美国军方智库对中国国防和军队有不少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国防部长每年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评估报告》,内容通常涉及中国军事战略、中国军队现代化发展、台海安全、中美军事交流等多项内容。迄今为止,该报告已提交了11份。这十年来,中国的军费开支、台海军事平衡、大陆导弹部署、中国航母试航等等,不时出现在这份报告中,贯穿其中的基调,依然是一开始就确立的“中国威胁论”。

  实际上,西方国家对中国军力的评估,常常自相矛盾。2012年4月7日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文指出,至少30年内,中国军力还都是条“纸龙”;而就在两天前,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发布报告称,过去10年来,在中国的“战略性欺骗”下,美国“非常错误地”低估了中国的军事发展。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曾预测,到2020年中国就能阻止美国进入“第一岛链”。身处如此纷扰的舆论场,要判定中国的军力究竟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没人说得清。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甚至“检讨”对中国军力发展的误判,“如果当时美国专家里有更多懂中文的人,他们完全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军事发展的实际情况”。

  当然,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基调还是占据着主要部分。在一些西方国家的防卫白皮书里,中国军力几乎成为周期性话题。

  以日本为例,日本防卫白皮书最早于1970年出版,间隔6年后于1976年再次发行,之后形成制度,每年发布一次,分析周边安全局势并阐述防卫政策。但这几年,涉及中国的表述在日本的防卫白皮书中所占篇幅越来越大。如日本政府在2010年度的白皮书中指出“中国的海洋活动趋于活跃”,而2011年则首次使用了“扩大”、“常态化”等新的措辞,渲染中国海上新威胁,足以看出日本政府对中国的“警戒感”在增强。用军事评论员张召忠的话来说,“这不像是一个防卫白皮书,倒像是一个威胁评估报告”。

  美国智库报告多在帮军方赚钱

  对于军方的决策,美国的民间智库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终究不要忘了,美国民间智库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运作模式,使其研究结果进入决策层,影响政策结果。无“皇粮”可吃,民间智库的运行资金主要依靠项目收入,与军方主要遵循商业运行规则

  根据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预测描绘的中国军力今后10年的发展“蓝图”,中国将拥有60多艘隐形常规潜艇、至少6艘核潜艇、隐形载人战斗机和无人战斗机、像美国一样以航母为主的海上力量,以及太空战和网络战实力。该中心认为,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不让美国航母和战机在“第一岛链”以内行动的威慑力。

  美军拥有十分强大功能的情报侦察网,手头上多多少少还是掌握有相当的数据材料,不过,这些高度机密的信息,五角大楼并不会将其作为评估中国军力的核心材料。于是,写作班子很大程度上借助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公开渠道获取数据材料,包括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关讲话以及人民解放军各级军官、学者的谈话和论著,此外,还有各思想库和媒体发表的研究成果和新闻报道。

  据一位参加过五角大楼活动的智库人士透露,美版的评估报告实际是由国防部临时拼凑一个写作班子操刀而成的。该班子完成初稿后,首先请智库进行修改,再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等部门审议,最后才由美国国防部提交国会后发布。其间,智库人士虽然能够参与相关内容的研究撰写工作,但他们必须服从于国防部的授意和要求,否则根本无法被选为写作班子成员。

  2003年,美国知名智库——外交关系协会推出了一份名为《中国军事力量》的研究报告。该智库长期受洛克菲勒、摩根等东部财团的控制,其评估初衷是通过渲染中国军队威胁程度,或为军方争取更多的拨款、采购更多的军费造势,或为制造恐慌,向亚太地区推销美国军火。对此,有媒体指出,每份这样的报告出台,都是“想剥亚太国家和地区一层皮”。

  而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还不只是美国,2011年的日本白皮书中提到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方面所作出的回应,指出中国方面采取“高压对抗”姿态,这让日本今后在与中国处理外交关系时难免出现“不安”的情绪。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霍建岗看来,这种话与其说是说给中国人听的,不如说是说给日本民众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多要点军费预算。

  中国非官方报告更显民间思想

  美日等国家高调要求中国承担起大国觉悟与责任,其背后潜台词不过是要更多军事透明化、政治多元化,与中方有关大国责任的定义并不相同

  面对甚嚣尘上的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以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军队不够透明的批评,中国需要自己发声。

  自1998年第一部《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出炉以来,每隔一年,中国政府就发布一部国防白皮书,至今已经7部。每次国防白皮书的发布会总会吸引数百家中外媒体云集。

  不少外媒总是指责中国军费支出过大,国防和军队建设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如何恰到好处地回应这些批评,成为每部国防白皮书编写的重点。

  仔细留意不难发现,这些年来,每部国防白皮书在透明度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如1998年白皮书在谈到我国七大军区时,连具体名称都没有写;2000年,白皮书就开始介绍我军的总部体制、军兵种体制和军区体制。

  作为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情况,其保密性极高。一个国家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公开自己的军事机密?在这个问题上,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陈舟认为,保密和透明,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要找好两者的平衡点。

  对于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表示,“阐述中国对国际安全形势的战略判断,介绍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发展,宣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坚定决心,有利于增信释疑,营造互信合作的安全环境。”

  而此次两份来自中国民间的对美日两国军力的评估报告,同样秉持“增信释疑”的宗旨,发布方——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表示,其本意是传达非官方的观点,公正、客观地介绍美国和日本的军事思想、军事力量等基本情况,传达中国民间的观点和看法。两个报告所引用的资料完全引自美国国防部网站和日本防务省公开的资料以及媒体资料。

  有专家指出,这两个民间报告,不但增加了中国民众和国际社会对相关国家军力的了解,同时也向外界传达了中国老百姓“是怎么看的”和“是如何说的”。(南方日报记者 洪奕宜)

[作者:肖媛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