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农村地区高中状况堪忧:优质师生资源常遭掠夺

2012-06-08 15:52: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字号  

  事件回放

  前不久,一则《南召强制提前录取204名初三尖子生 怕被市高抢走》的消息引发各方热议。6月1日上午,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教体局召开紧急会议,坚决纠正南召一中提前招生,让学生家长把学生带回家。南召一中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行为?休止符的背后还有没有暗地的博弈?

  记者追踪

  家长“难接受”学校的“好心”

  南召一中始建于1938年,是南阳市重点高中之一。办学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作为一所山区校,南召一中在当地已经算得上是名校了,但为什么一些学生乃至家长却对提前被该校录取、等于系上一道安全带的行为并不认可呢?

  “谁不想在家门口读书?关键是城市高中的教学质量、教学条件相对更好一些。”家长郑清丰说,“谁都盼望自己的孩子中招能考个好成绩,但南召一中不按规则行事、提前‘掐尖’录取的做法,难免使有望考取更优质的省、市优质高中的学生心存疑虑。不上吧,又怕万一考不上省、市高中就错过了上县一中的机会;上吧,又等于是被‘胁迫’到这里,因而我们做家长的也有些纠结,难以接受。”

  “省、市级高中教学条件相对更好些,师资力量也更强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对记者说,“省会郑州和南阳市的一些名校,每年保送数十名、上百名学生上一本高校,而县级高中只有几个人的名额。因此,大城市的优质高中对孩子们吸引力更大。”

  农村地区高中状况堪忧

  按理说,高考过后,从毕业班转回来教低年级的老师们应该有一个“回头看”的时间,对刚刚送走的班级来一次“期终总结”,对自己所教学科有一次梳理与分析,以利于下学期新接到班级后扬长避短。然而,让他们像航班乘务员一样,刚一落地便跟着下一个航班“接着飞”,无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身体的承受程度上,都是不可取的。但为什么高中学校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做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河南省灵宝一中校长索尚业说:“大家都明白,一个普通高中的荣辱兴衰是和高考成绩紧密相连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对子女最朴素、最执著的追求和愿望。对农村孩子来说,通过高考上大学,仍是改变人生的重要台阶和跳板,在中国高考改革步履艰难的今天,分数对孩子来说,那是相当的重要!”

  “而县级普通高中状况堪忧,不容乐观。农村普通高中生源比例较大,但考入重点院校的学生却不多,究其原因,一是没钱,政府投入相对不足,规定的借读费大大缩水,收不来钱,生存都是问题,何谈发展?二是没人,留不住老师,招不来学生。省会城市、地市级城市经常到农村掠夺优质生源,‘掐尖’招生,同时以优厚的待遇,把好老师‘诱’跑了。”索尚业说。

  索尚业举例说,他们学校地处豫秦晋三省交界地带,灵宝市的义务教育阶段搞得非常好,优质生源多。每年七八月份,大城市都到灵宝“掐尖”招生。再者,高考“移民”屡禁不止,甚至有很多学生在他们这里“十月怀胎”,在别人那里“一朝分娩”。功劳记在别人头上,他们这所县级市的高中只能成“无名英雄”。

  “我常常这样安慰自己:不管孩子走哪条路,只要到了‘罗马’,我们就很欣慰了。”索尚业苦笑着自我解嘲。

  升学率仍是考评高中校长的尺子

  “教育部、省教育厅都有规定:不以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办得好坏的唯一标准。”一位坚决不让透露姓名的县级高中校长向记者诉苦道,“可是你到市、县高中,或者是省城高中、北京的高中去访一访,有哪个高中的政府主管部门忽略高考成绩来评价你办得是否成功呢?”

  这位校长说,作为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届本科大学生,由普通教师到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导主任、业务副校长到校长一路走过来,他见证了他们这所高中的兴衰史和荣辱史。每年高考之前,县里要定上线指标:名校,一本到二本。学校则要通过“一模”“二模”考试,做到胸中有数,培育好一、二类“苗”,该拔尖的拔尖,该开小灶的开小灶,一般是责任到人,对象到人。每年高考之后,县里都要总结考评,那是全县教育界的大事。考好了,名校有突破了,一本上线率高了,从校长到老师,人人光彩,有奖金,有晋升,有外出考察。反之,如果考砸了,校长自然是灰溜溜的,全体老师也跟着灰溜溜的。如果是“偶尔”,如果校长是被公认为“有能力”的,可能还有个“留任察看、以观后效”的机会,否则——自己找地儿歇菜吧!

  豫南一个县的县长就曾经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公开说:“对于教育工作的好坏,政府不看你的过程,也不管你的过程,衡量你的工作就是四个字——考试成绩。”

  专家点评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遏制“掐尖”需全社会行动

  2011年4月20日,现代快报以《自主招生暗战开打,高中学校都想掐尖》为题,报道了江苏无锡的“掐尖”态势;2012年2月28日,新民晚报以《上海重点高中“掐尖”一年早过一年》为题,报道了沪上高中“掐尖”的暗战。还有更多的类似报道,使人感觉到在我国,从教育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到教育最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掐尖”是个普遍的共性问题。

  既然是个“共性”问题,起码说明我们在考评教育工作时,还有许多误区要突破。当然,从更深层次上讲,更涉及高校的录取制度、社会的用人制度等问题。

  在目前尚没有更好的办法代替考试录用人才制度的情况下,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制度健康发展,如何正确引导我们的人才选拔机制,不断纠正人们心中的潜意识,使人们认识到高分不等于高能,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单凭某个学校、某个地方或某些地区的努力,显然不能奏效。(记者 郭炳德)

[作者:肖媛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