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聚焦

习近平:衡量干部的好与差就看他能不能办实事

2013-08-27 08:34:0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近平同志当年在正定大念‘人才经’,留下了很多尊贤重才的故事,‘寻找武宝信’就是其一。”何玉回忆说,武宝信是石家庄一家工厂的工程师,他研制的三露(粉刺露、亮肤露、增白露)医用化妆品当时畅销全国。武宝信看到“人才九条”流露出想到正定发展的意愿。近平同志听说后,带领县长程宝怀、副县长师文山前往石家庄东谈固小区寻找武宝信。东谈固小区有几十栋楼房,具体住哪栋他们并不知道。问了一栋又一栋、一家又一家,也找不到武宝信。近平同志用双手作喇叭状,扯起嗓子,在小区里喊起了武宝信的名字,终于找到了这位技术能人。

  “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感情深不深,主要不在工作时间长短,一个地方的群众对干部的感情深不深,主要也不在工作时间长短,关键在于能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一个地方干几件实事。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了3年多,然而,这短短的3年多,他把自己的汗水洒在了正定这片土地上。”程宝怀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

  “饭菜非常简单,有乱炖、素包子、缸炉烧饼等,大家都是分盛到餐盘里吃。”餐厅服务员耿立婷回想起总书记在正定的午餐,对记者介绍说,“这一餐算下来每人也就20来块钱。”

  在正定县塔元庄村委会办公室里,挂着一副对联:“须思官场吃喝一席宴,必耗民间百姓半年粮”。尹小平说,2008年近平同志视察塔元庄时就注意到这幅对联,说有这副对联在时刻监督和警醒我们,一定要严格自律,多关心百姓疾苦。

  当年,在习近平同志提议下,正定县委出台的《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中就明确提出,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严于律己,清正廉明,不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要求一般干部和广大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对各种不正之风,要坚持原则,敢问、敢顶、敢管,敢于碰硬。

  “近平同志要求自己非常严格。”何玉说,“不论是陪客还是下乡吃饭,他都无一例外地坚持交纳饭费。”何玉记得,1982年秋天,习近平和时任县委组织部部长的许维明去南楼公社检查工作,中午每人吃了一碗面条,近平同志拿出两元钱要交伙食费,公社书记李宗魁说,已经记上账了。但近平同志还是坚持交了伙食费。

  有一件事张五普至今觉得打心眼儿里过意不去。他说,那次习书记到西兆通公社调研,到了中午,公社准备安排到门口小饭店吃点饭,习书记说什么也不去。几位干部就在公社大院里,往那儿一蹲,四分钱一个馒头,一毛钱一盘菜。两个馒头一盘菜,本来不收钱,可他非得交。

  在采访中,许多当年和习近平“搭班子”的老干部说,一些基层干部群众知道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每天要在机关食堂排队买饭,生活比较艰苦,有时碰到他下乡,就把自家种的红薯、花生、苹果拿来让他带回去,但近平同志总是委婉地拒绝,从不接受这再也简单不过的赠送。

  1983年春天,习近平和正定县其他4名干部一起赴江苏三市五县参观学习乡镇企业发展经验等。16天参观学习结束回到正定后,习近平找到负责路上“管账”的同志,要求分摊此次差旅无法下账的餐费等。管账人最终执拗不过,5个人平均分摊了交通住宿之外的费用。

  在时任正定县农牧局局长的王香文眼中,习近平不仅管住了自己的嘴,还要求管住别人的嘴。1984年县里准备上一个项目,技术人员都是习书记请来的专家。一次吃中午饭,王香文觉得专家们几天来很辛苦,中午应破例吃得好一点、上些酒水。向习书记请示后,得到的答复依然是四菜一汤。

  四菜一汤逐渐成为正定县待客的标准。在习近平倡导下,接待来客的“正定宴”出炉了:主要是荞面扒糕、猪头肉、缸炉烧饼和馄饨,都是当地的土特产,价廉物美。

  1985年5月,习近平即将离开工作和生活了3年多的正定,走前,他想和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吃顿话别饭,就给了办公室一位同志100块钱,托他在家里招待大家。屋里摆上大圆桌,十多个人围坐在一起,简简单单、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

[作者:马婷婷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