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聚焦

学者谈“下”基层:反映主仆角色颠倒鱼水关系错位

2013-08-24 01:18:00 来源: 央视《新闻1+1》 
字号  

  白岩松:

  正好这是我要问您的问题,现在因为在提群众路线,我们在提领导干部应该跟基层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您觉得到基层去,什么样的一种方式效果更好,老百姓更欢迎,也应该是你们更提倡、更支持?

  辛鸣:

  坦率地讲,现在我们下基层的时候,我们相当的一些党员干部,把它当成了一种形式,甚至说不好听的话,把它当成一种表演,或者就算再好一点,它可能把它当成一种恩赐,或者是一种牺牲。

  白岩松:

  有的时候甚至当成一种姿态和作秀。

  辛鸣:

  对。其实深入基层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职责,应该是常态性的工作。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应该是在基层中发现问题,在基层中解决问题,然后在群众中找到决策的依据和智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层就应该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办公室。

  白岩松:

  刚才我也说了,现在文山会海太多,领导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少一半的会如果要在基层跑跑,可能比再多开那么多会效果都好,您怎么看?

  辛鸣:

  对,所以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我们要把基层当成领导干部的办公室,而不是把基层当成领导干部在办公室之外额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有真正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火热的第一线,才知道我们会面临什么问题,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掉。

  白岩松:

  辛教授,一会儿还会有问题,要继续探讨。

  接下来我们在关注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一个问题就会扑面而来,要往基层去跑,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实几十年前的时候,共产党人就开始强调这一点。我特别地今天在做节目之前查了一下,大家都在提到群众中去,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听到的话都是十个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怎么现在就成了到群众中去呢?从群众中来哪儿去了呢?我仔细一查,1943年的时候,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当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我们今天就要探讨这十个字,不仅仅是到群众中去,还有从群众中来,这从一些领导干部到了基层、到了群众中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就是一个重要的反例,照照这面镜子。

  解说:

  事实上干部下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从去年初,各地就已经开始陆续出台措施,不准酒席宴请,不准搞奢华接待,有的地方甚至要求干部要自带干粮,而具体要求的背后,自然是希望干部走基层,能够真正给国家带来变化。今年7月,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包村干部侯杰,刚来双龙村的时候,村民们显然对他没报太大希望,七百多多张征集问题的卡片,发下去,收上来,很多人只写了三个字,没意见。

  侯杰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供热公司经理:

  到底是来虚的,来实的,也是在观望。

  解说:

  基层工作就是如此,没有人对形式感兴趣,为此侯杰决定先把村里最困难的赵斌武作为自己重点帮扶对象。老赵的房子年久失修,第一件事先把他盖房子。

  赵斌武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双龙镇双龙村村民:

  刚开始人家说的时候,咱们也有点半信半疑。

  解说:

  为了这所房子,侯杰一面回到单位,发动大家帮忙捐款,一面四处奔波,筹措所需建材,两万块砖,五吨水泥,为了这些,侯杰花费了两个多月时间,同时他也为老赵争取到了14000多元的农村危旧房改造资金。巧合的是就在赵斌武搬进新房的时候,老房子突然坍塌了。一所房子让侯杰费了不少心思,一所房子也让他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王章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旗长:

  原来安排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像是皮球落在水里,从上面看是下水了,从下面看还是浮在水面上,现在我们党员干部,每家每户都要走访,困难问题要现实解决。

  解说:

  有的干部下基层会赢得群众信任,有的干部下基层却会觉得无所作为,甚至连和民众拉家常这样的事也会倍感压力。今年8月,新华社记者就报道说,他们随某省一名厅长深入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简单几个问题后,就不知道如何再继续交流下去,而这位领导私下也和记者坦诚,说实话在机关待得久了,跟群众到打交道确实少了,有时见到群众,除了寒喧,真不知该聊些什么。

  白岩松:

  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其实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在观察,比如说很多领导去深入基层的时候,我观察他是不是真深入,往往是用细节来去进行观察,细节足够丰富的时候,你知道这靠谱,如果只是面上的蜻蜓点水的泛泛的,你就知道这只不过是走一个过场。在这儿夸一个干部,不能夸太大的干部,是一个部级管农业的,他的名字叫陈锡文,我们也是经常采访他。他是一个上海人,去黑龙江当了知青,因此长期地跟农业打交道。他跟我讲过一个细节,让我至今印象很深。他总往农村跑,但是他一般包里要带着一个相对旧一点的衣服和一双能趟水、过泥路的旧一点的鞋。他跟我讲,如果不换上这个衣服、不换上这个鞋,人家一看你穿的特别新,根本不会跟你讲心里话。换上这一身,而且什么地方都敢跑的时候,人家才觉得没有距离感,跟你说。这一个细节就让我知道,他是真跑、真看,别人也可能跟他真说。因此,如何真的深入到基层,这不是一门小学问。

  接下来继续连线中央党校的教授辛鸣。

  在目前重新要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您怎么看待真问题,然后真深入,然后真心?

  辛鸣:

  真深入、真心,首先要有真感情、真觉悟和真融入,如果说我们领导干部把群众当成自家人的话,自家人之间怎么会没话可说呢,自家人怎么会不知道该需要什么,希望什么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领导干部真正下基层,其实就是一个角色感情的转换,这个到位了,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了。

  白岩松:

  辛教授,接下来还有一点其实非常重要,他有些话不知道该怎么说,从群众中来,刚才说意见从群众中来,包括很多领导干部很长的时间,能够深入到基层,就会了解更多的这种情况,但是现实当中,我们有很多的人是从高校一毕业,进了机关,办公室一坐很多年,他的确不接地气,我们怎么用一些规定,能够保证领导真的和基层在一起,因为光靠思想教育工作有时候很难?

  辛鸣: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计的问题,还是我刚才讲的那句话,我们能不能确立起来,基层就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办公室,所以我们下基层,不是这么一天半天蜻蜓点水,而不是能不能下去三个月、半年,说句老实话,当你住上三个月、半年的时候,能知道基层群众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们一定要记住,从群众中来,其实是管好的管用的做法、政策,都是来自于群众。其实对于我们中国社会,这是我们的经验之谈,改革开放的开篇之作,农村改革,小平同志说的特别好,就是小岗村农民的智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自身要强调从群众中来,就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智慧的源泉,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还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者和历史的主体,这些干事情的人,他怎么能不明白需要什么,所以在这里,我强调我们领导干部真正下基层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我们从群众中来,跟现在的时髦说法顶层设计之间绝对不矛盾,千万不要误解和乱用顶层设计这个词,顶层设计首先就是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的反映,而不是什么所谓专业人士、精英人士关起门来闭门造车,如果有一些秀才的设计真管用,肯定是在不知不觉中间汲取了人民群众的智慧。

  白岩松:

  非常感谢辛教授给我们带来的解读,而且今天我们是一起在倡议两件事,第一,今后把下基层最好改成深入基层,或者用其他一些什么说法,大家可以一起商量,因为“下”这个字还是存在很多居高临下的状态。第二,我们现在都在谈到群众中去,可千万别忘了,从1943年的时候,毛泽东开始说的是十个字,从群众中来,这一点极其重要,不管我们如何大政方针,想要真的接地气,必须有一条畅通渠道,能够把很多好的想法从群众中来,能够有好的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慢慢去成长,这样的话,他打出生就接地气,另外也能长期有很多领导,能够去基层待的时间更长一点,带着很多好的思路和决策,从群众中来,这才是人们期待的。

[作者:吉翔  编辑:]

相关阅读